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苍然涧下松,不愿世雕刻。
斧斤百夫手,牵挽千牛力。
断成华屋柱,加以缀衣饰。
人心喜相贺,松心终自惜。
白话文翻译
这苍翠的松树生长在涧下,它不愿被世俗雕刻装饰。
即使有百人用斧头砍伐,千牛来拉扯,
将它砍成华丽的屋柱,再加上精美的装饰。
虽然人们都为此欢欣鼓舞,松树的内心却终究感到惋惜。
注释
- 苍然:指青翠的样子。
- 涧下:指山涧的下方,环境幽静。
- 雕刻:指修饰、装饰,通常用于表达对自然的人工干预。
- 斧斤:指砍伐树木的工具。
- 百夫手:象征众多的人。
- 牵挽:拉扯、拖动的意思。
- 华屋柱:指用砍伐的松树制作的华丽房屋的柱子。
- 缀衣饰:指用装饰品来装点美化。
- 人心喜相贺:人们因松树的转变而感到高兴,互相庆贺。
- 松心终自惜:松树的内心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擅长诗词和散文。苏辙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浮躁的年代,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松树的形象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珍视与对人心浮华的反思。
诗歌鉴赏
苏辙的《和迟田舍杂诗九首 其八》是一首以松树为主题的诗,通过描绘松树的遭遇,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情感与对人性与世俗的反思。诗的开头用“苍然涧下松”引入,描绘了松树的自然状态,它生长在幽静的山涧中,象征着坚韧和不屈。接下来的句子,诗人通过“斧斤百夫手,牵挽千牛力”描绘了松树被人砍伐、运输的情景,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冲突。
诗中“断成华屋柱,加以缀衣饰”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但却无视了松树本身的存在价值。虽然人们为此欢欣鼓舞,享受着装饰的美丽,松树的内心却感到深深的惋惜,这种反差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整首诗通过松树的悲伤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人类盲目追求物质的批判,展现了深厚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松树的自然状态,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 第二联进入了冲突,描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体现出人类的力量与自然的脆弱。
- 第三联则揭示了人类追求表面的华丽而忽略了内心的感受。
- 最后一联通过松树的惋惜,反映出诗人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的坚韧与人类的雕饰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松树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体现出诗的情感深度。
- 比喻:将松树的命运与人类的贪婪进行比喻,深化了主题。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同时对人类盲目追求物质和表面美的批判,反映出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与不屈,代表自然的纯粹。
- 涧:代表幽静的环境,象征自然的宁静。
- 斧斤:象征人类的破坏力量。
- 华屋柱:象征物质文明中的虚华与表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人类的批判
C. 对物质文明的反思
D. 以上都是 -
“苍然涧下松”中的“苍然”是什么意思? A. 苍白
B. 青翠
C. 枯萎
D. 灰暗 -
人们对松树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喜爱与保护
B. 忽视与破坏
C. 无所谓
D. 崇拜与尊重
答案:1.D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苏辙的《和迟田舍杂诗九首 其八》都探讨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但苏轼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情感,而苏辙则更注重哲理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适合深入了解苏辙的诗风。
- 《古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各种鉴赏方法进行总结,适合学习古诗词鉴赏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