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史祠堂》

时间: 2025-01-14 21:25:08

白首青衫仍隐居,晚抛环堵就安舆。

生刍忽改烝尝地,函丈空悲讲解余。

弟子玙璠相照耀,儿孙松桂共扶疏。

我来恨不瞻遗老,空怪乡邻尽读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首青衫仍隐居,
晚抛环堵就安舆。
生刍忽改烝尝地,
函丈空悲讲解余。
弟子玙璠相照耀,
儿孙松桂共扶疏。
我来恨不瞻遗老,
空怪乡邻尽读书。

白话文翻译:

白发苍苍的我,身着青衫依然隐居,
晚年时抛弃了环堵,安享这份宁静。
生的草料忽然改变了我熟悉的地方,
信封里的长句让我空自悲叹讲解的余音。
我的弟子玙和璠彼此辉映,
儿孙像松树和桂花一样相互扶持。
我来这里后悔没有亲眼瞻仰这位老前辈,
只空怪乡邻们都在读书。

注释:

  • 白首:白发,形容年老。
  • 青衫:青色的衣服,古代士人所穿。
  • 环堵:环形的门窗,形容房屋简陋。
  • 安舆:安静的生活状态。
  • 生刍:草料,指供给牲畜的干草。
  • 烝尝:烹饪、品尝的地方,指生活环境的改变。
  • 函丈:信函中的长句,形容书信。
  • 弟子玙璠:指代弟子,与古代传承关系相关。
  • 扶疏:形容树木滋长茂盛。
  • 瞻遗老:仰望前辈,表示敬仰和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多才多艺著称,作品风格兼具豪放与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辙隐居之时,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弟子、儿孙的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前辈的敬仰和对乡邻读书的嫉妒。

诗歌鉴赏:

《胡长史祠堂》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诗中苏辙通过个人的隐居生活、与弟子以及后代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生和教育的深刻思考。开篇以“白首青衫”自喻,显现出他已步入晚年,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接着转到家庭和教育,提到弟子与儿孙的相互扶持,显示了他对后辈的期许与自豪。

在诗中,生刍的变化象征着环境的改变,函丈的悲叹则隐喻着对过往的怀念与反思。诗人对乡邻的“尽读书”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嫉妒,似乎在暗示着时代变迁中个人价值的流失与失落。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浓厚而细腻,既有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又有对前辈的敬仰与对自身处境的思考,构建出一种复杂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首青衫仍隐居:年老的我,仍穿着青衫过着隐居的生活。
  2. 晚抛环堵就安舆:晚年选择放弃简陋的居所,享受安静的生活。
  3. 生刍忽改烝尝地:草料的变化,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变。
  4. 函丈空悲讲解余:信函里的长句让我空自感到悲伤。
  5. 弟子玙璠相照耀:弟子在相互辉映,传承着我的教诲。
  6. 儿孙松桂共扶疏:我的儿孙像松树和桂花一样相互扶持。
  7. 我来恨不瞻遗老:我来这里后悔没有亲眼看到前辈的风采。
  8. 空怪乡邻尽读书:只怪乡邻们都在努力读书,我未能参与。

修辞手法:

  • 比喻:“儿孙松桂”用树木比喻后代的成长与繁荣。
  • 对仗:“弟子玙璠”和“儿孙松桂”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居生活、教育传承及对前辈的敬仰展开,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衫:象征文人身份与理想的隐逸生活。
  • 环堵:代表简陋的居所,反映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摒弃。
  • 松桂:象征后代的茁壮成长和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首”指的是: A. 年轻
    B. 年老
    C. 无知
    D. 愤怒

  2. “弟子玙璠”中“玙”和“璠”指的是: A. 诗人的名字
    B. 诗人的弟子
    C. 诗人的儿子
    D. 诗人的邻居

  3. 诗人对乡邻的态度是: A. 高兴
    B. 失望
    C. 愤怒
    D. 满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桃花源记》:描绘隐居的理想之地,强调与世隔绝的美好。
  • 《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描写表现隐士的恬淡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