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沙尘涨北天,卫霍出居延。
苦雾埋沙碛,穷荒乏水泉。
战酣鼙鼓壮,戍久铁衣穿。
试上长城望,中原若个边。
白话文翻译:
北天尘沙飞扬,卫霍军队从居延出征。
苦苦的雾气埋没了沙碛,荒凉之地缺乏水泉。
战斗正酣,鼓声震天,戍楼的士兵穿着铁甲已久。
试图登上长城远望,中原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注释:
字词注释:
- 沙尘:沙土和尘土,形容天气干燥、风沙大。
- 卫霍:指历史上的卫国和霍国,借指北方的军队。
- 居延: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内蒙古地区,古代边防重地。
- 苦雾:形容弥漫的雾气,令人窒息。
- 沙碛:指沙漠和干燥的地方。
- 穷荒:指极其荒凉的地方。
- 鼙鼓:战斗时用的鼓,声音雄壮。
- 戍:指守卫边疆的士兵。
- 铁衣:指铠甲,象征战争的严酷。
- 长城:指中国古代的防御工程,象征抵御外敌。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长城”是中国古代防御外敌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昌祺,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集中于边塞诗,受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创作出富有豪情壮志的诗篇。
创作背景: 在明代,边疆战事频繁,诗人常常以战事和边塞为题材,表达对祖国的关心和对战争的思考。此诗正是反映了那个时期边防的艰辛与士兵的辛劳。
诗歌鉴赏:
李昌祺的《拟唐塞下曲九首 其一》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与士兵的英勇形象。全诗通过沙尘、苦雾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北方荒凉的战场,同时对士兵的辛苦和战斗的激烈进行了生动的刻画。诗中“战酣鼙鼓壮”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战斗的紧张与激烈,使读者仿佛能听见那震耳欲聋的鼓声,感受到士兵们的英勇与坚韧。
“试上长城望,中原若个边”不仅是对边境的眺望,更是对家国安危的深切关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祖国未来的忧虑。在这首诗中,李昌祺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边疆战士的敬意。整首诗气势恢宏,情感真挚,体现了古代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沙尘涨北天:北方的天空因沙尘而显得沉重,暗示了恶劣的环境。
- 卫霍出居延:提到卫国和霍国的军队,从居延出征,表现出边塞战事的频繁。
- 苦雾埋沙碛:苦涩的雾气笼罩着沙漠,描绘出边塞的艰难。
- 穷荒乏水泉:荒凉的地方缺乏水源,强调了环境的恶劣与士兵的困苦。
- 战酣鼙鼓壮:形容战斗正酣,鼓声激昂,士气高昂。
- 戍久铁衣穿:士兵久守边防,铠甲磨损,表现出他们的辛劳与坚韧。
- 试上长城望:试图登上长城,象征着对边疆的守护和对家国的思念。
- 中原若个边:对中原的向往与探寻,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北天的沙尘比作怒涛,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多处采用对仗手法,如“战酣鼙鼓壮,戍久铁衣穿”,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苦雾仿佛有意识地“埋”住沙碛,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士兵们为保卫国家所付出的艰辛,表达了对家国的深切思念与对战斗的坚定信念,彰显了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尘:象征战乱与荒凉。
- 苦雾:表达困苦与压抑。
- 鼙鼓:象征战斗的激烈与士气的高昂。
- 长城:象征抵御外敌的决心与对家国的守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苦雾”是用来形容什么? A. 沙漠的美丽
B. 战斗的激烈
C. 环境的恶劣
D. 士兵的勇敢 -
“试上长城望”中的“望”字,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家乡的思念
C. 对战斗的恐惧
D. 对士兵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铁衣”指的是什么? A. 士兵的铠甲
B. 长城的砖石
C. 战斗的装备
D. 沙尘暴的具象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燕歌行》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出塞》中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对战斗的描写与士兵的豪情;而李昌祺的《拟唐塞下曲九首 其一》则更加关注于环境的艰苦与士兵的日常生活,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明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