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
客散门深闭,空阶月色凉。
露轻虫语碎,风静雁声长。
不寝频移枕,闲吟懒爇香。
遥闻何处笛,深夜尚悠扬。
白话文翻译:
客人散去,门深锁闭,
空荡的台阶上月光凉爽。
露水轻轻,虫鸣声碎,
风静止了,雁鸣声悠长。
夜深人静,枕头频频移动,
闲来无事,懒得点燃香。
遥远的地方传来笛声,
深夜里依然悠扬动听。
注释:
- 客散:客人离去。
- 门深闭:门紧闭,表示夜深人静。
- 空阶:空荡的台阶。
- 月色凉:月光清冷,营造了秋夜的氛围。
- 露轻:露水轻盈,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 虫语碎:虫鸣声细碎,增添了夜的寂静。
- 风静:风平浪静。
- 雁声长:大雁的叫声悠长,传出远方。
- 不寝:夜不成眠。
- 频移枕:不断地换枕头,难以入睡。
- 闲吟:随意吟唱。
- 懒爇香:懒得点燃香,表现出一种懒散的心境。
- 遥闻:远处传来的声音。
- 何处笛:不知从何处传来的笛声。
- 深夜尚悠扬:深夜中笛声依然悠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墀,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秋夜》创作于一个宁静的秋夜,诗人独自一人,感受着夜的静谧与深远,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诗中展现了秋天特有的寂静与清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秋夜》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秋夜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情感的细腻。全诗以清冷的月色和低语的虫声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首句“客散门深闭”,设置了一个孤独的场景,诗人在这个夜晚感受到客人离去后的空虚。接下来的“空阶月色凉”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冷与宁静。
随着诗句的深入,虫鸣与雁声的描写形成了声音的对比,虫鸣虽细碎,但却为静夜增添了几分生机;而雁声则显得悠远,似乎在诉说着远方的孤独。诗人在夜深人静中难以入眠,频频更换枕头,传递出一种心绪不宁的状态。“闲吟懒爇香”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懒散态度,似乎在无所事事中流露出一丝无奈。
最后的“遥闻何处笛,深夜尚悠扬”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远处的笛声虽遥不可及,却在深夜中依然悠扬,仿佛在唤醒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绪与情感。这种对比与细腻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秋夜的诗意和哲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散门深闭:客人走后,门紧闭,暗示孤独。
- 空阶月色凉:空荡的台阶上只有清冷的月光,营造出秋夜的静谧。
- 露轻虫语碎:露水轻盈,虫鸣声细碎,描绘出秋夜的细腻。
- 风静雁声长:风安静,远处的雁叫声悠长,渗透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 不寝频移枕:夜深人静,诗人难以入眠,频繁更换枕头,表现内心的焦虑。
- 闲吟懒爇香:诗人无所事事,懒得点燃香,表现出一种消沉的心态。
- 遥闻何处笛:远处传来的笛声,增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深夜尚悠扬:深夜中,笛声依然悠扬,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寂寞。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静雁声长”,形成了声与声的对比。
- 拟人:虫声与月色的描写让自然生动起来,仿佛在与诗人对话。
- 意象:月色、露水、虫鸣等意象的运用,传达了秋夜的静谧与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反映了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夜的静谧与远处的笛声形成了对比,突显了人的孤独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色:象征清冷的孤独,代表秋季的宁静。
- 虫语:虫鸣声细碎,象征生命的微小与脆弱。
- 雁声:远方的雁鸣,象征思乡与孤独。
- 香:香火的懒散,象征生活的懒惰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客散门深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迎
B. 孤独
C. 热闹 -
“露轻虫语碎”中的“轻”字有什么含义? A. 重
B. 微弱
C. 清晰 -
诗人为何“闲吟懒爇香”? A. 忙碌
B. 无聊
C. 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描写夜晚的孤独,但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在月光下的孤独与思乡,与金墀的秋夜情感相似,但情绪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