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
作者: 琴操 〔宋代〕
箫鼓却微寒,犹是芳菲时节。
分付塞鸿归后,胜一钩寒月。
双垂锦幄谢残枝,馀香恋衣结。
又被鸟声呼醒,似征鞍催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在微寒的夜晚,尽管春天的气息依旧存在,诗人却感到一种淡淡的失落。鸿雁在北归的季节时,诗人觉得这种归去的情景比夜空中的一弯寒月更让人感到惆怅。双垂的华丽帐幔在残枝上显得格外凋零,衣服上还残留着那缠绵的芳香。又被鸟儿的啼鸣唤醒,仿佛是在催促着自己出征的马鞍。
注释:
字词注释:
- 箫鼓:指古代乐器,暗示有音乐伴奏。
- 芳菲:指花草的芬芳,多用于描绘春天。
- 塞鸿:指北归的鸿雁,这里喻指离别。
- 寒月:寒冷的月亮,象征孤独和凄清。
- 锦幄:华丽的帐幔,象征着美好和繁华。
- 残枝:凋零的树枝,暗示着消逝和无奈。
- 馀香:残留的香气,象征着记忆和情感的留存。
典故解析:
- 鸿雁:古代诗词中常用象征离别和归宿,寄托了作者的思乡或离别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琴操,生于宋代,其诗词多描绘个人情感及自然景色,风格细腻,善于用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春季时节,诗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即将离去的惆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好事近》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琴操将春天的美与即将到来的孤独相对比,呈现出一种悲伤而又美好的情绪。词的开头“箫鼓却微寒,犹是芳菲时节”引入了一个清冷的环境,尽管春天的美好依旧存在,但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微寒的孤独,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词更具深意。
接下来的“分付塞鸿归后,胜一钩寒月”中,诗人用鸿雁的归去来比喻离别的痛苦,流露出对离别的无奈与惆怅。而“双垂锦幄谢残枝,馀香恋衣结”则通过对华丽帐幔与残枝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不舍,衣服上所留的香气更是对那一段时光的追忆。
最后一句“又被鸟声呼醒,似征鞍催发”将诗人从思绪中拉回现实,鸟声的啼鸣不仅是自然的呼唤,更像是一种催促,暗示着即将到来的离别和新的征程。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无常,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箫鼓却微寒,犹是芳菲时节”: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夜晚,尽管有乐器的伴奏,但却感到一丝寒意,暗示内心的孤独。
- “分付塞鸿归后,胜一钩寒月”:表达对离别的感慨,鸿雁的归去比起寒月更让人心痛。
- “双垂锦幄谢残枝,馀香恋衣结”:华丽的帐幔与凋零的枝条形成对比,表现对过去的留恋。
- “又被鸟声呼醒,似征鞍催发”:鸟鸣把诗人拉回现实,暗示未来的不可避免的旅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鸿雁的归去比作内心的惆怅,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鸟声被赋予了催促的性质,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现了对美好过往的留恋与对未来离别的无奈,展现了生命的短暂与时间的流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箫鼓:象征着欢乐的时光,反衬出内心的孤独。
- 塞鸿:象征离别,寄托了对故人的思念。
- 寒月:象征孤独与凄凉。
- 锦幄:象征美好与繁华。
- 鸟声:象征现实的呼唤与未来的旅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箫鼓却微寒”中“微寒”指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 A. 温暖
- B. 孤独
- C. 喜悦
- D. 宁静
-
“分付塞鸿归后”中“塞鸿”指的是:
- A. 北归的鸿雁
- B. 南飞的燕子
- C. 马匹
- D. 其他鸟类
-
整首词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离别的感慨
- C. 对生活的热爱
- D. 对时间的无奈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琴操的《好事近》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但琴操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抒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均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无奈,但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琴操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