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细陂》

时间: 2024-09-19 22:11:23

仙家有药世无比,能乾水银作银子。

老夫却把水晶环,熔作南溪一溪水。

闲随稚子作儿嬉,金沙玉砾磊细陂。

水从陂上泻涧底,椎碎水晶声满耳。

忽然流下片苍苔,一朵碧云影千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溪细陂
作者:杨万里 〔宋代〕

仙家有药世无比,
能乾水银作银子。
老夫却把水晶环,
熔作南溪一溪水。

闲随稚子作儿嬉,
金沙玉砾磊细陂。
水从陂上泻涧底,
椎碎水晶声满耳。

忽然流下片苍苔,
一朵碧云影千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仙家有神药,比世间所有的药都要珍贵,能把水银变成白银。然而,老夫却将水晶环熔化成了南溪的涓涓细流。闲暇时,他跟着小孩子们嬉戏,溪边满是金沙和玉石。水从陂上流下,冲击到山涧底部,发出如水晶破碎般的清脆声响。忽然,溪水流过一片苍苔,映照出千里之外的碧云。

注释:

  1. 仙家:指神仙或道家,所拥有的神奇药物。
  2. 水银:即汞,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珍贵的金属。
  3. 水晶环:指用水晶制成的环状物,象征珍贵。
  4. 细陂:指细小的坡地或堤岸。
  5. 金沙玉砾:指金色的沙石,和玉石。
  6. 泻涧:流入山涧。
  7. 椎碎:形容水流声响如水晶破碎。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仙家有药”与道教文化有关,反映了古人对仙药的向往和神秘的追求。水晶在古代象征纯洁和珍贵,流淌的溪水则代表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乡村景色和日常生活。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的悠闲,表达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南溪细陂》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杨万里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开篇提到的“仙家有药世无比”引人注目,暗示出一种对超凡脱俗生活的渴望,而随后的描写则把这种渴望转化为对自然的感悟。

诗中“闲随稚子作儿嬉”描绘了诗人与孩子们嬉戏的温馨场景,展现了生活的乐趣与纯真。金沙和玉砾的描写,丰富了诗的意象,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层次感。水从陂上泻下的声音如同水晶破碎般清脆,展现了自然音律的美妙。

最后一句“忽然流下片苍苔,一朵碧云影千里”将视野拉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受。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仙家有药世无比:引入仙家,暗示其药物的珍贵。
  2. 能乾水银作银子:水银的化身,传达出神奇的力量。
  3. 老夫却把水晶环:老者的选择,表明对自然的理解。
  4. 熔作南溪一溪水:将珍贵物品化为自然之水,象征内心的归属。
  5. 闲随稚子作儿嬉:与孩子们玩耍,表现生活的乐趣。
  6. 金沙玉砾磊细陂:细腻的自然描写,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7. 水从陂上泻涧底:水流的动态,展现自然的力量。
  8. 椎碎水晶声满耳:声音的形象化,强调自然的清脆。
  9. 忽然流下片苍苔:意象转变,引入新的景象。
  10. 一朵碧云影千里:远景的描绘,体现诗人对自然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晶的声音比作破碎,增强了音响效果。
  • 拟人:水流的动作生动形象,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金沙玉砾”和“泻涧底”对称,增加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恬淡的田园情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生命与流动,代表自然的活力。
  2. 水晶:象征纯洁与珍贵,反映人对美的向往。
  3. 苍苔:代表自然的悠久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4. 碧云:象征遥远和理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仙家有药”指代什么?

    • A. 药物
    • B. 神仙
    • C. 水晶
    • D. 无
  2. 诗人为什么将水晶环熔化为溪水?

    • A. 为了玩耍
    • B. 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C. 追求财富
    • D. 送给孩子
  3. 诗中的“金沙玉砾”意指什么?

    • A. 贵重的物品
    • B. 自然的美好
    • C. 玩具
    • D. 美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南溪细陂》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杨万里更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现山水的壮丽与深邃。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共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热爱。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