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携凌绝顶,一览散千愁。
飞鸟云边没,明湖天际浮。
山川原不改,戎马几时休。
空抱诛茅愿,斜阳归路幽。
白话文翻译:
我们相携攀登到山顶,俯瞰四周,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
飞鸟在云边消失,明亮的湖面在天际浮动。
山河依旧没有改变,战马何时才能停歇?
我心中徒然怀有消灭贼寇的愿望,斜阳下归家的路显得幽暗而迷茫。
注释:
- 凌绝顶:登上高峰,意指攀登至最高处。
- 一览散千愁:俯瞰四周,所有的忧愁都随之消散。
- 飞鸟云边没:飞鸟在云边消失,形象化地描绘出远方的景象。
- 明湖天际浮:明亮的湖面与天空相接,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戎马:指战马,象征战争和冲突。
- 诛茅愿:指消灭贼寇的愿望,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斜阳归路幽:夕阳西下,归家的路显得幽暗,象征着归途的艰难。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戎马几时休”可联系到中国历史上多次战争与动荡的局面,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浦传桂,清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登山之旅,反思社会现状,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山顶的视角,描绘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感悟。开篇“相携凌绝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攀登,更是心灵上的升华。诗人和友人共同登上山顶,象征着人际关系的深厚与共同目标的追求。“一览散千愁”则体现了高处不胜寒的哲理,通过远眺而消散的烦恼,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
然而,尽管眼前的景色如画,诗人内心却隐隐感到对战争的忧虑。“山川原不改,戎马几时休”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无法改变的山川与仍在征战的戎马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渺小。
最后两句“空抱诛茅愿,斜阳归路幽”则令人感到深思,诗人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心中仍挂念着对和平的渴望,归途的幽暗更是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的隐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相携凌绝顶”:与友人共同登顶,强调团结与友谊。
- “一览散千愁”:高处看四方,烦恼随之消散,象征心灵的解脱。
- “飞鸟云边没”:鸟儿消失于云间,表现远离尘嚣的宁静。
- “明湖天际浮”:湖面与天空相接,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山川原不改”:山河依旧,显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无常。
- “戎马几时休”:对战争的反思,渴望和平。
- “空抱诛茅愿”:对消灭贼寇的愿望,显示内心的矛盾。
- “斜阳归路幽”:夕阳下的归路,象征人生的艰辛与迷茫。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飞鸟云边没,明湖天际浮”,通过平行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山川、飞鸟、湖面等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美丽而深刻的画面。
- 隐喻:戎马象征战争,斜阳隐含人生的无常,增加了诗的哲理深度。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着坚韧与稳定。
- 鸟:代表自由与远方的追求。
- 湖: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反思。
- 斜阳: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戎马几时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渴望
- B. 对和平的渴望
- C. 对朋友的思念
-
“飞鸟云边没,明湖天际浮”中“明湖”指的是什么?
- A. 一条河流
- B. 一片湖泊
- C. 一片海洋
-
诗人通过“斜阳归路幽”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信心
- B. 对人生的迷茫
-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王之涣
- 《望岳》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浦传桂的《与诸子登堠山》与王之涣的《登高》,两首诗均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矛盾与社会的忧虑,而后者则更强调个人的奋斗与志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