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四首》
时间: 2025-01-06 16:23: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蚕口吐丝,生人皆仰供。
蜘蛛丝满腹,祗能打飞虫。
衣服与网罗,利害岂可同。
蚕生旬月老,蜘蛛无春冬。
蚕食惟草木,蜘蛛肉食丰。
蚕以茧自缚,蜘蛛挂青空。
蜘蛛有余毒,春蚕有余功。
受报乃如此,天理不可穷。
白话文翻译:
春蚕吐出丝线,人人都仰赖它的供养。
而蜘蛛肚子里满是丝线,却仅能捕捉飞虫。
衣服与网罗,哪能同日而语?
蚕的生命短暂,蜘蛛却无春夏秋冬之分。
蚕只吃草木,蜘蛛却以肉为食。
蚕为了生存自缚于茧,蜘蛛则在空中悬挂。
蜘蛛虽有毒性,春蚕却有其贡献。
报应就是如此,天理是无法穷尽的。
注释:
- 春蚕:指蚕的幼虫,春天孵化。
- 吐丝:指蚕吐出丝线,形容蚕的工作。
- 仰供:依赖供养。
- 满腹:肚子里装满。
- 祗能:只能够。
- 网罗:指蜘蛛的网。
- 旬月:十天与一个月,形容蚕的短命。
- 无春冬:常年活动,不受季节影响。
- 以茧自缚:蚕为了生存而自我包裹。
- 挂青空:蜘蛛的网悬空中。
- 余毒:毒性仍在。
- 余功:生存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望,宋代诗人,生于动荡时期,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社会动荡之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反映出生物之间的生存法则和人类的依赖关系。
诗歌鉴赏:
王之望的《杂诗四首》通过春蚕与蜘蛛的对比,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人类的存在价值。春蚕与蜘蛛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春蚕以其吐丝的能力,成为人类的依赖,象征着奉献与牺牲。相对而言,蜘蛛虽然也有其用途,却仅限于捕虫,其存在价值显得较为局限。
诗中提到“衣服与网罗,利害岂可同”,此句引发读者对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思考。春蚕虽短命,却以丝线换取人们的衣物,过着受人供养的生活,而蜘蛛则是依靠捕猎生存,这不仅反映了生物的生存法则,也引申出人类社会中不同角色的价值。
此外,诗中提到的“受报乃如此,天理不可穷”,表达了诗人对因果法则的深刻理解。无论是春蚕的奉献还是蜘蛛的捕食,最终都在自然法则下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这样的思考不仅具有人生哲理,也引发了对道德与伦理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蚕口吐丝:强调春蚕的功用。
- 生人皆仰供:人类依赖春蚕的产出。
- 蜘蛛丝满腹:蜘蛛捕猎能力的象征。
- 祗能打飞虫:蜘蛛的生存局限。
- 衣服与网罗:对比春蚕与蜘蛛的价值。
- 利害岂可同:强调两者的不同。
- 蚕生旬月老:春蚕的生命短暂。
- 蜘蛛无春冬:蜘蛛的生存无季节限制。
- 蚕食惟草木:春蚕的食物来源。
- 蜘蛛肉食丰:蜘蛛的食性。
- 蚕以茧自缚:春蚕的自我牺牲。
- 蜘蛛挂青空:蜘蛛的生活方式。
- 蜘蛛有余毒:蜘蛛的危险性。
- 春蚕有余功:春蚕的贡献。
- 受报乃如此:因果法则的体现。
- 天理不可穷:自然法则的无穷尽。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春蚕与蜘蛛的对比)、拟人(赋予生物情感)以及对仗(如“衣服与网罗”)等手法,展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春蚕与蜘蛛的对比,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奉献与自我牺牲的主题,同时反映出因果法则和自然的公正。
意象分析:
- 春蚕:象征奉献与牺牲。
- 蜘蛛:象征捕食与生存的残酷。
- 丝与网:分别代表人类依赖与生存法则的不同。
- 草木与肉食:反映自然界的食物链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蚕吐丝主要是为了什么? A. 自我保护
B. 供人使用
C. 捕食 -
蜘蛛的生存方式是什么?
A. 依赖植物
B. 捕捉昆虫
C. 吐出丝线 -
诗中提到“天理不可穷”,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因果法则
B. 自然法则的局限性
C. 生物的竞争
答案:
-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社会动荡与人性。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描写反映人情。
诗词对比: 王之望与杜甫在表现社会动荡的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王之望通过春蚕与蜘蛛的对比展现生存法则,杜甫则通过个人感受反映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之望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