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夜凉对景)》

时间: 2025-01-01 15:27:04

彩云飞尽楚天空。

碧溶溶。

一帘风。

吹起荷花,香雾喷人浓。

明月凄凉多少恨,恨难计,我情钟。

相思魂梦几时穷。

洞房中。

忆从容。

须信别来,应也敛眉峰。

好景良添怅望,无计与,一樽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神子(夜凉对景)
作者: 赵长卿 〔宋代〕

彩云飞尽楚天空。
碧溶溶。一帘风。
吹起荷花,香雾喷人浓。
明月凄凉多少恨,
恨难计,我情钟。
相思魂梦几时穷。
洞房中。忆从容。
须信别来,应也敛眉峰。
好景良添怅望,无计与,一樽同。

白话文翻译:

夜空中的彩云已经消散,只剩下碧蓝的天空。微风轻轻拂过,荷花的香气更加浓郁。明月下的凄凉让人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恨,恨又无从计数,唯有我对你情深如钟。相思的梦境究竟何时才能结束?在洞房中,回忆着往日的从容。应该相信,自从分别以来,你的眉头也应该是紧锁的。美好的景色只会让我更加怅惘,无法与这份感觉共享,只能独自举杯。

注释:

  • 彩云飞尽:彩色的云彩已消散,象征着美好的时光的结束。
  • 碧溶溶:形容天空碧蓝而清澈。
  • 香雾喷人浓:荷花的香气如雾般浓郁,传递出一种幽幽的情感。
  • 明月凄凉:明亮的月亮却带来了凄凉的感觉,暗示着孤独与思念。
  • 恨难计:心中的怨恨难以用言语表达。
  • 情钟:深厚的情感如同钟声般悠长。
  • 相思魂梦:思念的心情和梦境。
  • 敛眉峰:形容因思念而紧皱的眉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长卿,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以其细腻、婉约的词风著称,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结合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创作于夜晚,作者受到夜景的启发,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和孤独的情感。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情感相互映衬,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这首《江神子》在形式上采用了词的韵律,整体结构层次分明,情感细腻。开头以“彩云飞尽楚天空”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诗人用“碧溶溶”描绘了清澈的天空,带出一种清新但又孤独的情感。荷花的香气和明月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传递出深深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中的“恨难计,我情钟”一句,直接道出了作者对心中情感的沉重与复杂。情感的深刻使得思念的苦楚更加明显,令人对其产生共鸣。“相思魂梦几时穷”则是对未来的无尽忧虑,象征着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在这份怅惘中,诗人无法与爱人共享美好,只能独自举杯,形成了强烈的孤独感。

整首词通过精致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彩云飞尽楚天空:彩云消散,天空变得清澈,暗示美好时光的结束。
  2. 碧溶溶。一帘风:形容天空的清澈和微风的轻柔,增添宁静的氛围。
  3. 吹起荷花,香雾喷人浓:荷花的香气在空中弥漫,象征着美好却又让人感到思念的情感。
  4. 明月凄凉多少恨:明亮的月光带来孤独感,暗示内心的苦楚。
  5. 恨难计,我情钟:表达了心中的怨恨与深情。
  6. 相思魂梦几时穷:对未来的无尽思念和忧虑。
  7. 洞房中。忆从容:在洞房中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
  8. 须信别来,应也敛眉峰:相信分开后彼此的思念和忧虑。
  9. 好景良添怅望,无计与,一樽同:美好的景色只令心中愁苦加深,无法与爱人共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凄凉的明月、香雾,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荷花的香气被赋予了生命,传递出强烈的感情。
  • 对仗:如“碧溶溶,一帘风”,形成平衡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出深深的思念与孤独,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彩云:象征美好的时光和情感。
  • 明月:代表孤独与思念。
  • 荷花:象征纯洁的爱情与思念的情感。
  • :象征着无形的思念与情感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彩云”象征什么?
    A. 美好的时光
    B. 伤心的回忆
    C. 未来的希望
    D. 现实的无奈

  2. 诗中“明月凄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D. 自豪

  3. 诗人举杯独饮的原因是什么?
    A. 享受美景
    B. 忧伤的思念
    C. 朋友聚会
    D. 庆祝成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淑真的《月夜忆舍弟》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朱淑真的词与赵长卿的《江神子》均有思念的主题,但朱淑真的作品更侧重于对亲人的思念,而赵长卿则更多表现对爱情的思念与孤独,情感细腻且深刻。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