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引 其六 藤席》

时间: 2024-09-19 20:55:05

滑如霜薤叶。

细似湘纹节。

琉璃黄映消肌雪。

匡床凭拂拭。

匡床凭拂拭。

孤眠此夜,偏生欹仄。

较不似昨宵宁贴。

思量几度重铺设。

与郎随转侧。

与郎随转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滑如霜薤叶。细似湘纹节。琉璃黄映消肌雪。匡床凭拂拭。匡床凭拂拭。孤眠此夜,偏生欹仄。较不似昨宵宁贴。思量几度重铺设。与郎随转侧。与郎随转侧。

白话文翻译:

这张藤席滑得像霜冻的薤叶,细得像湘江的纹路。琉璃般的黄光映照着,映得肌肤如雪般消融。躺在这匡床上轻轻拂拭,孤单的我在这个夜晚,偏偏感觉到身子有些倾斜,和昨夜相比,似乎没有那样贴近。思索着几次重铺这席子,和郎君一起翻身侧卧。

注释:

  • 霜薤叶:指的是一种植物的叶子,形容光滑清冷的感觉。
  • 湘纹节:湘江的水纹,形容细腻的纹路。
  • 琉璃:透明光亮的物质,这里用来形容光辉。
  • 匡床:一种床铺,可能指的是一种竹制或藤制的床。
  • 倾斜:形容睡觉时身体的姿势不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生活情趣,情感细腻,常有清新的风格。

创作背景:

《东坡引 其六 藤席》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躺在藤席上,思念爱人,表达了孤独以及对过去温馨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东坡引 其六 藤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孤独的情感和对温暖的渴望。诗中将藤席的滑与细、光映照下的肌肤与雪的对比,赋予了席子一种生动的形象,仿佛它也能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孤眠于夜,思念着与爱人共度的时光,情感深沉而细腻。反复提到的“匡床凭拂拭”以及“与郎随转侧”,不仅表现了对爱人的怀念,也反映出对曾经亲密关系的渴望与不舍。整体上,诗歌洋溢着一种柔美而愁苦的气息,营造出了一种温馨而又伤感的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滑如霜薤叶”:比喻藤席的光滑,给人一种清冷的感受。
  • “细似湘纹节”:形容藤席的细腻,仿佛水面上的波纹。
  • “琉璃黄映消肌雪”:形容光线照射下的美丽,肌肤透出白皙。
  • “孤眠此夜,偏生欹仄”:在孤独的夜晚,感到身体的不适,暗示心理的孤独。
  • “较不似昨宵宁贴”:与昨夜的亲密相比,今夜的冷清。
  • “思量几度重铺设”:思考着几次铺设藤席的情景。
  • “与郎随转侧”:想念与爱人一起翻身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霜薤叶”和“湘纹节”比喻藤席的特点,增强感官体验。
  • 对仗:如“孤眠此夜,偏生欹仄”,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在孤独中对温馨回忆的向往,体现了人类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求与不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藤席:象征温暖的陪伴,与孤独形成对比。
  • 霜、雪:象征清冷和孤独的情感。
  • 灯光:象征温暖与柔和,映照出内心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形容藤席的比喻是哪个?

    • A. 霜薤叶
    • B. 湘纹节
    • C. 琉璃
    • D. 以上都是
  2. 诗中提到的“匡床”是指什么?

    • A. 一种床铺
    • B. 一种桌子
    • C. 一种椅子
    • D. 一种窗户

答案:

  1. D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但更具婉约与柔情。
  • 苏轼《水调歌头》:在思念中加入了对人生的哲思,情感更为宽广。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
  • 《李清照与她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