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结•和清真》
时间: 2025-01-01 15:24: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影窗梅,晚香盆菊,帘外翠红羞陨。
甚短更催迅。转画烛暗滴铜槃珠润。
素笺怀袖里,三年字罢读未忍。
停杯无语,有恨漫遣,西江吸尽。
风引。念种柳千条,旦夕鸦盘坏阵。
淡月悬霄,遥山带郭,黛娥藏晕。
还唱琼树旧曲,盼断春阴寸。
量腰围多少,惊见休文瘦损。
白话文翻译
窗外梅花的疏影映入眼帘,晚香盆里的菊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帘外的翠红色花朵羞于凋零。时间短暂,促使人心焦急。烛光摇曳,暗影中珠子滴落在铜盘上,泛起涟漪。在怀袖里的素笺上,三年间写下的字迹,至今读来仍不忍心放下。杯中酒已停,言语无从表达,满心的怨恨无处发泄,仿佛西江的水已被我吸尽。微风拂过,想起种下的千条柳树,晨昏之间,乌鸦的叫声打乱了阵势。淡淡的月光悬挂在天上,远山环绕着城郭,黛色的女子藏着面颊的红晕。依旧唱着琼树下的旧曲,盼望着春天的阴霭能早日散去。量一量腰围,惊讶地发现休文竟然消瘦了。
注释
- 疏影:梅花的影子,形容梅花的稀疏和清雅。
- 晚香:晚香菊,指晚间散发香气的菊花。
- 羞陨:花朵即将凋谢,带有羞涩之意。
- 铜槃:铜制的盘子,用于承接烛滴的蜡油。
- 素笺:白色的纸,常用来写字或作诗。
- 休文:可能指作者的朋友或相识,因其消瘦而感到惊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匪石(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丽脱俗的诗风而著称。生活在清代中期,受到了当时文人风气的影响,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转型期,文人们常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诗中流露出的惆怅与怀旧之情,反映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关切。
诗歌鉴赏
《丁香结·和清真》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诗中通过窗梅、晚香菊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场景。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梅花和菊花在窗外的景象,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整首诗散发着淡淡的忧伤,尤其是在提到“有恨漫遣,西江吸尽”时,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无奈与孤独。通过“素笺怀袖里,三年字罢读未忍”,作者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积淀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对往昔的留恋。最后的“量腰围多少,惊见休文瘦损”则是对友人的关心与惋惜,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诗更加立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疏影窗梅:窗外梅花的影子稀疏,暗示梅花的隐逸之美。
- 晚香盆菊:晚香菊的香气弥漫,增添了诗的氛围。
- 帘外翠红羞陨:花朵欲凋,似乎害羞,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
- 甚短更催迅:时间短暂,催促人更加焦虑。
- 转画烛暗滴铜槃珠润:烛光摇曳,珠滴落下,体现了生活的平淡与细腻。
- 素笺怀袖里:怀中藏有白纸,暗示诗人有书信或诗作的隐秘。
- 三年字罢读未忍:三年来的文字难以释怀,流露出对往事的留恋。
- 停杯无语:停下酒杯,言语无从,表达了内心的沉重。
- 有恨漫遣,西江吸尽:满腔的怨恨无处发泄,仿佛江水也被我吸尽。
- 风引:微风轻拂,暗示时间的流逝。
- 念种柳千条:回忆起种下的柳树,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旦夕鸦盘坏阵:晨昏之间,鸦群扰乱了阵列,表现了生活的无常。
- 淡月悬霄:淡淡的月光高悬,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 遥山带郭:远山环绕城市,象征着自然的包围。
- 黛娥藏晕:女子面颊的红晕被掩藏,暗示内心的复杂情感。
- 还唱琼树旧曲:仍然唱着旧曲,表达对过往的怀念。
- 盼断春阴寸:期待春天的阴霭早日散去。
- 量腰围多少:量腰围,暗示对美的关注。
- 惊见休文瘦损:见到朋友的消瘦,流露出关切与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疏影窗梅”比喻梅花的清丽。
- 拟人:花朵“羞陨”,赋予花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旦夕鸦盘坏阵”,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过往时光的深切怀念,同时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与对生命脆弱的感悟。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品格高洁。
- 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柳树:象征生命与希望。
- 月亮:象征宁静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晚香盆菊”指的是什么花?
- A. 兰花
- B. 菊花
- C. 玫瑰
- D. 梅花
-
诗人在提到“素笺怀袖里”时,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怀念
- C. 快乐
- D. 绝望
-
“量腰围多少”的意思是?
- A. 关注体重
- B. 关注美丽
- C. 关注健康
- D. 关注友谊
答案
- B. 菊花
- B. 怀念
- B. 关注美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花间一壶酒》 vs. 《丁香结·和清真》: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显豪放,后者则显得细腻、温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歌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