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西轩席上与弟侄皆赋》

时间: 2025-01-01 12:57:35

明窗散群帙,于此穷曛朝。

竹色晚逾翠,草芽寒不彫。

志惭仲举大,节异渊明高。

孔门有内乐,愿附斯人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修西轩席上与弟侄皆赋
作者: 韩维 〔宋代〕

明窗散群帙,于此穷曛朝。
竹色晚逾翠,草芽寒不彫。
志惭仲举大,节异渊明高。
孔门有内乐,愿附斯人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明亮的窗户透过光线,书卷散落在一旁,正值清晨的时刻。竹子的颜色在傍晚显得更加翠绿,草芽在寒冷中依旧不屈。我的志向与仲举(指汉代的士人)相比感到惭愧,而我的节操与渊明(指陶渊明)相比则显得不够高尚。孔门(指孔子门下)有其内在的乐趣,我愿意归附于这些人之中。

注释

  • 明窗:指光明的窗户,象征清晰明亮的环境。
  • 群帙:书籍的总称,帙是书的外壳或书套。
  • 竹色:竹子的颜色,寓意清新、幽静。
  • 志惭:志向感到惭愧。
  • 仲举:指汉代的士人,名叫阮籍,以高洁的志向著称。
  • 渊明: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和诗人,以其高洁的品格和田园诗著称。
  • 孔门:指孔子的学说及其门徒,象征儒家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维是宋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风融合了传统与个人情感,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与弟侄聚会时创作,借助自然景象反映自己内心的感受,表明对高尚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自我不足的自省。

诗歌鉴赏

韩维的《重修西轩席上与弟侄皆赋》是一首充满自然美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明窗与书卷的结合不仅是对外在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反映。接着通过“竹色晚逾翠,草芽寒不彫”,展现了自然中生机勃勃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韧与追求。后半部分则通过与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反思与期许。诗中蕴含着对理想和节操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自我鞭策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与深邃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窗散群帙:光亮的窗户前,书籍散落一地,表达了一种宁静的学习氛围。
  2. 于此穷曛朝:在这个清晨的时刻,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3. 竹色晚逾翠:傍晚的竹子显得更加翠绿,象征着自然的生机。
  4. 草芽寒不彘: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草芽依然顽强生长,寓意着生命的韧性。
  5. 志惭仲举大:诗人感到自己的志向不如阮籍那样高远,流露出一种自卑感。
  6. 节异渊明高:与陶渊明的高尚节操相比,自己的品格显得不够。
  7. 孔门有内乐:强调孔子学说带来的内心乐趣和满足感。
  8. 愿附斯人曹:表达了归附于这些高尚人物的愿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志惭仲举大,节异渊明高”,通过对比增强了诗意。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结合,形成鲜明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自我反思,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向往,表现出对高尚节操的渴望和对自我不足的自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窗:象征光明和智慧。
  • 竹色:代表清新、高雅的品格。
  • 草芽:象征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 孔门:象征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韩维
    C. 杜甫
    答案:B

  2. “志惭仲举大”中的“仲举”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陶渊明
    B. 阮籍
    C. 孔子
    答案:B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对历史人物的崇拜
    C. 对理想与节操的追求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融合自然景色与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 韩维与陶渊明:两者都强调自然与节操,但韩维更加强调对自我的反思,而陶渊明则着重于自然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韩维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