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寿余节使)》
时间: 2025-01-19 15:53:43意思解释
满庭芳(寿余节使)
原文展示:
线柳迎风,锦棠媚日,十分春色豪奢。青烟宫烛,飞入待臣家。瑞霭深笼画戟,寿星照曲纛高牙。因知是崧高华旦,玳宴醉琼花。翻鸦。新诏墨,闻枢庭召入,已办宣麻。比汾阳福寿,公更穹华。伫看稠青叠紫,书香蔼桂子兰芽。鸣珂处,西湖路上,接武筑堤沙。
白话文翻译:
柔软的柳树迎风摇曳,华美的棠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妩媚,春天的景色如此奢华。青烟缭绕,宫灯在夜空中闪烁,仿佛飞入了等候的臣子的家中。瑞气笼罩着画戟,寿星照耀着高高的旗帜,似乎知道这是崧高华的节日,盛宴上醉倒在琼花之间。翻飞的鸦雀间,新诏的墨迹已被传入枢庭,已经准备好宣告。比起汾阳的福寿,这里的公卿更加气宇轩昂。静静地看着层叠的青紫,书香满盈,似乎桂花和兰芽在争相开放。鸣响的珂声在西湖的路上,连接着武士修筑的沙堤。
注释:
- 线柳:指柔软、细长的柳树。
- 锦棠:华丽的棠树,象征繁荣。
- 青烟宫烛:青烟缭绕的宫灯,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瑞霭:吉祥的云气。
- 崧高华旦:指崧高华节日,寓意吉祥与庆祝。
- 玳宴:指华丽的宴会。
- 枢庭:指朝廷。
- 汾阳:地名,寓意长寿。
- 鸣珂:指珂声,象征着礼仪和庄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义山是宋代著名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以诗词、散文和书法闻名,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间情感的细腻观察。他的诗风典雅,语言清新,常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
《满庭芳》是王义山在寿余节期间所作,以庆祝节日的欢乐气氛为主题。书写了在春天美景下,欢庆与祝福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满庭芳》融汇了春天的气息与节日的欢愉,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开头的“线柳迎风,锦棠媚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春日的美景,象征着新生与希望。接着,诗人通过青烟宫烛、瑞霭深笼等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神秘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吉祥与祝福的节日场景。到达高潮时,诗人提到新诏墨,隐喻政治的权力与荣耀,再通过比喻“比汾阳福寿,公更穹华”,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最后,结尾的鸣珂声则将读者的思绪引向西湖,象徵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情感细腻而丰富,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哲思,充分展现了王义山的诗才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线柳迎风:描绘春天柳树柔软的姿态,象征生命的活力。
- 锦棠媚日:华美的棠树在阳光下愈发显得妩媚,表现了春日的繁荣。
- 十分春色豪奢:强调春天的美丽与富饶,感叹自然的慷慨。
- 青烟宫烛,飞入待臣家:营造出温馨的氛围,似乎在描绘节日的热闹场面。
- 瑞霭深笼画戟:象征着吉祥的气息笼罩着节日的仪式。
- 寿星照曲纛高牙:寿星的光辉照耀着高高的旗帜,暗示着长寿与祝福。
- 因知是崧高华旦:说明这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充满了欢乐与庆祝。
- 玳宴醉琼花:形象地描绘出盛宴的美好场景,象征着欢庆与团聚。
- 翻鸦:轻快的鸟鸣声,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 新诏墨:暗示了政治的权力与荣耀。
- 闻枢庭召入,已办宣麻:表现出诗人在朝廷中的地位与荣耀。
- 比汾阳福寿:提到汾阳,寓意长寿与幸福。
- 公更穹华:彰显出公卿们的气宇与风范。
- 伫看稠青叠紫:形象地描绘出春花的层叠景象,象征繁荣。
- 书香蔼桂子兰芽:书香气息与花香相互交融,展现出文化氛围。
- 鸣珂处:响起的珂声,象征着庄重与礼仪。
- 西湖路上,接武筑堤沙:描绘西湖边的美景,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烟宫烛”,将烛光比作青烟,增添了神秘感。
- 对仗:如“线柳迎风,锦棠媚日”,对仗工整,使诗句更加和谐。
- 拟人:如“寿星照曲纛”,将寿星拟人化,增加了人情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未来美好祝愿的主题,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柳树:象征着柔美与生命力。
- 棠树:代表繁荣与富贵。
- 青烟:象征着祥和与神秘。
- 瑞霭:暗示着吉祥的气氛。
- 寿星:象征长寿与祝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线柳迎风”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寒冬的景象
B. 春天的生机
C. 夏日的炎热 -
“鸣珂处”指的是什么?
A. 食物的香味
B. 礼仪的庄重
C. 自然的和谐 -
诗中提到的“汾阳”象征什么?
A. 长寿与幸福
B. 劳动与奋斗
C. 亲情与友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更多地表现出豪放的个性。
- 杜甫《春望》:在春天的美景中,透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王义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