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曹觐》

时间: 2025-01-04 07:41:32

款军樵门日再晡,空弮犹自把戈鈇。

身垂虎口方安坐,命若鸿毛竟败呼。

柱下杲卿曾断骨,袴中杵臼得遗孤。

可怜三尺英雄气,不怕山西士大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吊曹觐 曾公亮 〔宋代〕

款军樵门日再晡,空弮犹自把戈鈇。 身垂虎口方安坐,命若鸿毛竟败呼。 柱下杲卿曾断骨,袴中杵臼得遗孤。 可怜三尺英雄气,不怕山西士大夫。

白话文翻译:

在樵门迎接军队的那天傍晚,即使手中只有空弓也依然紧握着戈矛。 身处险境却能安然坐定,生命如同鸿毛般轻,最终却因失败而呼喊。 像杲卿那样在柱下断骨,像杵臼那样在裤中救出遗孤。 可怜那三尺高的英雄气概,却不怕山西的士大夫们。

注释:

  • 款军:迎接军队。
  • 樵门:古代城门名。
  • 再晡:傍晚时分。
  • 空弮:空弓。
  • 戈鈇:古代兵器,戈和斧。
  • 虎口:比喻险境。
  • 鸿毛:比喻生命轻如鸿毛。
  • 杲卿:指杲卿,古代忠臣,曾断骨明志。
  • 杵臼:指杵臼,古代忠臣,曾救遗孤。
  • 三尺:指英雄气概。
  • 山西:指山西地区,泛指士大夫。

典故解析:

  • 杲卿断骨:杲卿是古代忠臣,因忠于国家而断骨明志,此处用以比喻忠贞不屈。
  • 杵臼救孤:杵臼是古代忠臣,曾救出遗孤,此处用以比喻忠诚和勇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公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忠贞、勇敢为主题,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忠臣烈士的赞颂,或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忠臣烈士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忠贞不屈和勇敢无畏。诗中“身垂虎口方安坐,命若鸿毛竟败呼”一句,既表现了烈士身处险境的从容,又暗示了他们生命的脆弱和牺牲的无奈。而“柱下杲卿曾断骨,袴中杵臼得遗孤”则通过典故的运用,强化了忠臣烈士的形象,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是对忠臣烈士精神的深刻赞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款军樵门日再晡,空弮犹自把戈鈇”:描述了烈士在傍晚时分迎接军队的情景,即使手中只有空弓,也依然紧握着戈矛,表现出他们的坚定和勇敢。
  • 第二句“身垂虎口方安坐,命若鸿毛竟败呼”:通过比喻和对比,描绘了烈士身处险境的从容和生命的脆弱,以及最终失败的无奈。
  • 第三句“柱下杲卿曾断骨,袴中杵臼得遗孤”:通过典故的运用,强化了忠臣烈士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忠贞和勇敢。
  • 第四句“可怜三尺英雄气,不怕山西士大夫”: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同情和对士大夫的不满,体现了诗歌的批判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命若鸿毛”,比喻生命的脆弱。
  • 对比:如“身垂虎口方安坐”与“命若鸿毛竟败呼”,形成鲜明对比。
  • 典故:如“柱下杲卿曾断骨”和“袴中杵臼得遗孤”,通过典故强化形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忠臣烈士的描绘,赞颂了他们的忠贞不屈和勇敢无畏,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士大夫的软弱。

意象分析:

  • 虎口:比喻险境,象征烈士面临的危险。
  • 鸿毛:比喻生命的脆弱,象征烈士生命的轻如鸿毛。
  • 柱下杲卿:象征忠贞不屈。
  • 袴中杵臼:象征忠诚和勇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身垂虎口方安坐”中的“虎口”比喻什么? A. 安全的地方 B. 险境 C. 舒适的环境
  2. “柱下杲卿曾断骨”中的“杲卿”是谁? A. 古代忠臣 B. 诗人自己 C. 普通士兵
  3. “可怜三尺英雄气”中的“三尺”指的是什么? A. 身高 B. 英雄气概 C. 武器长度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吊古战场文》:同样是对忠臣烈士的赞颂。
  • 《岳阳楼记》:通过对士大夫的批判,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诗词对比:

  • 《吊曹觐》与《吊古战场文》:两者都是对忠臣烈士的赞颂,但《吊曹觐》更多地体现了对士大夫的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曾公亮的其他诗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