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树生机息,疏筠静影澄。
槁陀文石侧,几个定中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象:古老的树木似乎失去了生机,稀疏的竹子在静谧的影子中显得十分清澈。旁边的石头上,几位僧人静静地坐着,仿佛在冥想。
注释
- 老树:指古老的树木,象征着岁月的沉淀和生命的消逝。
- 生机息:生机已息,意指树木已无生气,寓意衰老和凋零。
- 疏筠:疏落的竹子,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高洁和坚韧。
- 静影澄:清澈而宁静的影子,表现出环境的安静。
- 槁陀:指干枯的树木或物体,暗示无生命的状态。
- 文石:有花纹的石头,代表自然的奇妙。
- 定中僧:安静坐着的僧人,象征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领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1711年-1799年),即乾隆皇帝,是清朝的重要统治者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热爱文学和艺术的皇帝。弘历在位期间,倡导文化繁荣,支持诗词创作,留下了大量的诗作,风格多样,常以自然景观和内心感悟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弘历统治时期。他在诗中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感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静谧的自然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哲学思考。开篇的“老树生机息”,以浓厚的感情色彩引入,树木的衰败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接着“疏筠静影澄”描绘了周围环境的宁静与清澈,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营造出一种禅意的氛围。
“槁陀文石侧”,通过对石头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静谧感,而“几个定中僧”则引入了人类的沉思与内心的安宁。整个诗句流畅自然,意象相生相连,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内心的深刻理解。
在这幅画面中,树木的衰老与竹子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生命的脆弱,又彰显了内心的平静,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反思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树生机息:古老的树木已经失去了生机,暗示岁月的流逝。
- 疏筠静影澄:稀疏的竹子在静谧的环境中形成清澈的影子,表现出一种和谐与宁静。
- 槁陀文石侧:干枯的树木旁边有一块文石,象征着自然的坚韧与美丽。
- 几个定中僧:几位僧人静静地坐着,代表着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沉思。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老树”与“疏筠”形成对比,强调了生命的不同状态。
- 意象:树木、竹子、石头和僧人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面,象征着生命与内心的统一。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老树与竹子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思考,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树:象征生命的衰退与时间的无情。
- 疏筠:代表高洁与坚韧。
- 文石:反映自然的奇妙与美丽。
- 定中僧:象征内心宁静与智慧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老树生机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生命的勃发
- B. 生命的衰退
- C. 自然的美丽
- D. 宁静的氛围
-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时间的无情感慨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生命的反思与内心的追求
- D. 对诗歌艺术的探讨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 苏轼《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弘历的这首诗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感受,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奇妙与生机。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艺术追求与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弘历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