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望月歌》
时间: 2024-09-19 21:51:10意思解释
二十四桥望月歌
作者: 姜任修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廿四桥下秋水清,廿四桥上秋月明。
水清月明两相向,登桥一望知秋情。
秋入江南早,凋动江南草。
可惜杜司勋,不耐秋风老。
风飒飒,露泥泥。
砧杵急,鸿雁飞。
青楼十二今何在,梦绕扬州归未归。
桥下水流流不止,繁华流入西江里。
二分明月谁为绳,尚在人间照空水。
白话文翻译:
二十四桥下的秋水清澈,二十四桥上的秋月明亮。水清月明相映成趣,登上桥一望,便知秋天的情怀。秋天在江南来得早,江南的草也开始凋零。可惜杜司勋,难耐秋风的侵袭。风轻轻吹拂,露水湿润泥土。砧板和杵声急促,鸿雁在空中飞翔。那青楼的十二位歌妓,如今又在何处?梦中时常思念扬州,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桥下的水流淌不息,繁华的岁月也随着流入西江。明亮的月光,谁能将它束缚,依然在人间照耀着空旷的水面。
注释:
- 廿四桥: 指的是扬州的二十四桥,是著名的风景胜地。
- 杜司勋: 指杜甫,因其诗作而闻名,诗中提到他表达了对秋天的感叹。
- 青楼: 指的是妓院,文人墨客常以此为题材。
- 二分明月: 这里指的是天上的明月,象征着美好而又无常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任修,清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作品常反映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诗人在扬州游历时,感受到江南的秋意,情感深沉,抒发了对过往繁华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二十四桥望月歌》以二十四桥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江南水乡景色,情感真挚,意境悠远。诗中通过清澈的水和明亮的月相映成趣,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诗人通过“登桥一望知秋情”表达了对秋季的深刻感受,情感细腻而富有层次。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对往昔的追忆,提到“可惜杜司勋,不耐秋风老”。这里引入杜甫,既是对文人情怀的共鸣,也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通过描绘“风飒飒,露泥泥”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秋风瑟瑟的氛围。
最后,诗人以“桥下水流流不止,繁华流入西江里”收尾,水流的不断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而“二分明月谁为绳”则引发对美好事物的思考,令人感慨万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交织,展现了江南秋天的独特风韵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廿四桥下秋水清”:描绘桥下清澈的秋水,传达宁静的氛围。
- “廿四桥上秋月明”:桥上的明月,象征着美好与纯洁。
- “水清月明两相向”:水与月相映,形成和谐的画面。
- “登桥一望知秋情”:登桥远望,感受到浓厚的秋意。
- “秋入江南早”:江南的秋天来得早,暗示季节的变化。
- “凋动江南草”:草木凋零,显现出秋天的萧瑟。
- “可惜杜司勋,不耐秋风老”:提到杜甫,感叹时光流逝。
- “风飒飒,露泥泥”:风的声音与露水的湿润,描绘秋天的细节。
- “砧杵急,鸿雁飞”:生活的忙碌与雁南飞的景象,增强了秋天的气氛。
- “青楼十二今何在,梦绕扬州归未归”:对往昔的怀念,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 “桥下水流流不止,繁华流入西江里”:水流不停,象征繁华的消逝。
- “二分明月谁为绳,尚在人间照空水”:月亮的美好与无常,传达对美好事物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 “水清月明”与“秋入江南早”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桥下水流流不止”,将水流拟人化,赋予其生命感。
- 比喻: “二分明月谁为绳”,通过比喻表达对明月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水与明月,抒发了对秋天的感慨与对往昔繁华的追忆,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 代表宁静与清澈,象征着秋天的冷清。
- 明月: 象征美好与思念,月光照耀下的情感。
- 桥: 连接过去与现在,象征着人生的旅程。
- 风: 自然的声音,传达出秋天的凄凉。
- 青楼: 代表过往的繁华与美好,隐含着对失去的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廿四桥”是指哪个地方的桥?
- A. 北京
- B. 扬州
- C. 南京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杜司勋”指的是哪位著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答案: B
-
“桥下水流流不止”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水流很快
- B. 时光流逝
- C. 水流干涸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江雪》 - 柳宗元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 李白与《二十四桥望月歌》都涉及到明月,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通过景物描写渗透思绪。
- 《秋夕》 - 杜甫的作品与姜任修的诗歌同样描绘秋天的情景,前者更注重悲凉感,后者则融合了对美好往昔的追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江南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