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苍岭》

时间: 2024-09-19 21:54:53

看山每恨眼不饱,上马岂知程可贪。

还我一筇双不借,缓从云北过云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苍岭
作者: 徐似道〔宋代〕

看山每恨眼不饱,上马岂知程可贪。
还我一筇双不借,缓从云北过云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川美景的渴望与无奈。每次看山,满心怨恨眼睛无法看够;骑上马却不知道这趟旅程是多么贪婪。希望能借一根杖,慢慢地从云北走到云南。


注释:

字词注释:

  • 看山:看着山,指欣赏山的美景。
  • 每恨:总是感到恨意,表达一种无奈的情感。
  • 上马:骑上马,开始旅程。
  • 岂知:怎么知道,表示一种反问。
  • 程可贪:旅程是贪婪的,暗指旅途遥远且漫长。
  • 还我一筇:请给我一根手杖,这里指借助手杖来缓慢行走。
  • 缓从云北过云南:慢慢地从云北(北方的云雾)走向云南(南方的美丽地方)。

典故解析:
“云北”和“云南”象征着中国山水的壮丽和诗人向往的远方。可以看作是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似道,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其作品多描绘山川湖泊,流露出一种优雅而又颇具哲思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徐似道的游历有关,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旅途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山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旅程的思考。开篇“看山每恨眼不饱”,抒发了诗人内心对美景的渴望,仿佛在诉说着人们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接着“上马岂知程可贪”,以骑马的方式隐喻人生旅途的艰辛与漫长,表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最后一句“还我一筇双不借,缓从云北过云南”,通过借杖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壮丽山河时的无奈与渴望。希望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来细细品味沿途的风景。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是常见的,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也有对生命旅程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理解,情感真挚,意境悠远,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看山每恨眼不饱:诗人看着山,心中常常怨恨眼睛无法看得尽兴,表达对美的渴望与无法满足的失落感。
  2. 上马岂知程可贪:骑马出行,却不知道这旅程是多么的漫长与贪婪,暗指人生的旅途总是充满未知。
  3. 还我一筇双不借:希望能够借一根手杖,表现出希望放慢节奏,细细品味美景的愿望。
  4. 缓从云北过云南:慢慢地从北方的云雾走向南方的云南,象征着追寻理想与美好的旅程。

修辞手法:

  • 拟人:将山赋予情感,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对仗:上下句对应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山、马、杖等意象丰富,寓意深刻。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人生旅途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的伟大与永恒,代表诗人心灵的寄托。
  • :象征旅途与人生,展现旅程的艰辛。
  • :借杖意象,代表缓慢前行的愿望,象征对生活的细腻体验。
  • 云北与云南:意象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看山每恨眼不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满足
    B. 渴望
    C. 失落

  2. 诗人希望借用什么来缓慢行走?
    A. 一匹马
    B. 一根杖
    C. 一条船

  3. 诗中的“云北”和“云南”象征什么?
    A. 不同的天气
    B. 旅途的艰辛与美好
    C. 不同的地域文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庐山谣》:展现山水之壮丽,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徐似道的《题苍岭》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为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前者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哲理思考,而后者则突出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结合。二者虽然都歌颂自然,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一个内敛,一个豪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