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云岩二首
作者: 徐似道
残僧入定夜堂寂,
独客不眠山月高。
静坐了无尘俗态,一灯窗下读离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残留的僧人在禅堂里入定,四周十分安静;而一个独自的旅人却无法入眠,明亮的山月高悬在空中。旅人静静坐着,心中没有尘世的烦扰,一盏灯下,他在阅读《离骚》,感受到一种淡然的超脱。
注释:
- 残僧:指仍在寺院中修行的僧人。
- 入定:指修行者专心致志地进入冥想状态。
- 夜堂:指寺院的夜间静室。
- 独客:孤独的旅人。
- 山月:山间明亮的月光。
- 离骚:《离骚》是屈原的长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失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似道,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通常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常常融入禅宗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产生于诗人对孤独和内心宁静的思考,可能是在某个清幽的山中夜晚,诗人感受到自然与人心的对比,借此表达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寂静的夜晚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明。开头“残僧入定夜堂寂”描绘了修行者在夜晚的专注,暗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接着“独客不眠山月高”,则通过“独客”的对比,展现了孤独感和思考的深度。诗人静坐无念,表现出一种对尘世的淡然态度,最后一灯窗下读《离骚》,更是引入了文化的深度,显示出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清净与对世俗的超脱。诗中的意象如“山月”、“一灯”,既有自然的美感,又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僧入定夜堂寂:描绘僧人在夜间的禅修,强调夜的寂静和内心的专注。
- 独客不眠山月高:独自的旅人无法入睡,抬头望见高悬的明月,表现孤独的情绪。
- 静坐了无尘俗态:强调旅人的内心状态,超然于世俗的纷扰。
- 一灯窗下读离骚:在微弱的灯光下阅读《离骚》,象征着对理想与美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残僧的宁静与独客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
- 意象:山月、灯光等自然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 象征:《离骚》不仅是文学作品,更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月: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与高远,代表诗人心中的理想。
- 灯光:象征着知识与启迪,引导旅人走向内心的探索。
- 离骚:作为古代经典,代表着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对政治失意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残僧”指的是哪个群体? A. 读书人
B. 僧侣
C. 旅人
答案:B -
诗中所读的《离骚》是谁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屈原
答案:C -
“独客不眠”的意思是什么? A. 独自在山中
B. 无法入眠的旅人
C. 在寺院中修行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王安石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安石的《夜泊牛津》相比,徐似道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的追求,而王安石则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着眼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介绍宋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分析古典诗词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