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五牧》
时间: 2025-01-06 10:29: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过五牧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船头更鼓打两声,
如何未到常州城。
道旁火炬如昼明,
道上牵夫如蚁行。
今宵到得荆溪馆,
我欲眠时夜还短。
明朝拥被窥舡窗,
百尺柳条垂两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间舟行时的情景。船头鼓声敲响了两下,怎么还没到常州城呢?路旁的火把照得如同白昼,牵引货物的驴夫们就像蚂蚁一样缓慢移动。今晚如果能到达荆溪客馆,我想要睡觉,但夜晚却还很短。明天早晨,我将拥被坐在船窗前,看见两岸的百尺柳条垂挂下来。
注释
- 更鼓:指的是船头敲打的鼓声,用于掌握时间和节奏。
- 常州城:指的是江苏省的常州,古时是一个重要的商贸城市。
- 牵夫:指拉货物的车夫或驴夫。
- 荆溪馆:指的是荆溪的客栈,可能是诗人乘船途经的住宿之地。
- 拥被:指的是裹着被子,形容早晨起床的状态。
- 百尺柳条:象征着河岸边的柳树,柳条柔美而富有诗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诗人。其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和田园风光。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对现实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创作背景
《夜过五牧》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可能是在一次旅途中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在舟行夜晚的感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路运输繁忙,诗人在船上夜行时的所见所闻,正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诗歌鉴赏
《夜过五牧》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诗歌的开头以“船头更鼓打两声”引入,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的紧迫感,鼓声仿佛在催促着旅人的行程。接着,诗人通过“如何未到常州城”表达了对时间和目的地的焦虑,暗示了舟行的漫长与无奈。
在描绘夜景时,诗人用“道旁火炬如昼明”展现了夜晚的明亮,显示出繁忙的运输景象,同时通过“牵夫如蚁行”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在夜间忙碌的情景,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与细腻感。
接下来,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今宵到得荆溪馆,我欲眠时夜还短”的表达,透露出旅途中对安静休息的渴望,但又感叹夜晚的短暂。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描绘了早晨的宁静画面,仿佛柳条低垂着,诉说着诗人的孤独与思绪。这种从夜到晨的转变,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也使得情感更为丰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思索与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南宋诗歌的细腻与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船头更鼓打两声:船头的鼓声敲响,标志着时间的流逝。
- 如何未到常州城:表达对行程的焦虑,暗示旅途漫长。
- 道旁火炬如昼明:火把的光亮照亮了道路,夜行的景象生动。
- 道上牵夫如蚁行:形象描绘货物牵引的行人,生动而形象。
- 今宵到得荆溪馆:渴望到达宿处的愿望。
- 我欲眠时夜还短:夜晚虽短,却难以入眠,反映旅途的疲惫。
- 明朝拥被窥舡窗:早晨醒来,坐在船窗前的情景。
- 百尺柳条垂两岸:描绘河岸的柳树,增添自然之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牵夫如蚁行”,将人比作蚂蚁,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如“道旁火炬如昼明”,强调了夜间的明亮。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夜间舟行的描写,表达了对行程的思索与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旅途中孤独与期待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船头:象征着旅行的开始与方向。
- 火炬:代表着希望与方向,照亮了黑暗的旅途。
- 牵夫:象征着辛勤与努力,体现了劳动者的形象。
- 荆溪馆:象征着归宿与安宁,诗人的心灵寄托。
- 柳条:象征着自然之美,柔和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更鼓”指的是什么?
- A. 船头的鼓声
- B. 酒杯的碰撞
- C. 风的声音
- D. 人的叫喊
-
诗中的“荆溪馆”代表了什么?
- A. 诗人的家
- B. 旅途中的客栈
- C. 一处风景
- D. 一座桥
-
诗中“夜还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夜晚的喜爱
- B. 对旅途的无奈
- C. 对早晨的期待
- D. 对黑暗的恐惧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 - 李白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夜晚的舟行,但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孤独感的表达。
- 柳宗元《江雪》:通过冬天的孤独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