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日
朱淑真
爆竹声中腊已残,
酴酥酒暖烛花寒。
朦胧晓色笼春色,
便觉春光不一般。
白话文翻译
在爆竹声中,腊月已经过去,
酴酥酒的温暖驱散了寒冷的烛光。
朦胧的晨曦笼罩着春色,
不禁感到这春光与往常大不相同。
注释
- 爆竹声:指过年时燃放的鞭炮声,象征庆祝和辞旧迎新。
- 腊已残:腊月快结束,暗示春节即将来临。
- 酴酥酒:一种酒,通常用于节庆,象征欢乐和温暖。
- 烛花寒:烛光微弱而寒冷,形象体现冬季的寒冷。
- 朦胧晓色:指清晨的微光,给人一种柔和而模糊的感觉。
- 春色:春天的景色,象征生机和希望。
典故解析
腊月是中国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传统上是辞旧迎新的时刻。过年时燃放爆竹以驱邪避灾,迎接新年的到来。酴酥酒常在节庆上饮用,体现了人们对团聚和欢乐的期待。整首诗通过描绘节庆的氛围,表现了对春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淑真,宋代女诗人,以其婉约细腻的诗风著称。她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女性的情感和智慧,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使她的诗歌充满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节前夕,表达了对节日的欢庆以及对春天到来的期待。诗人在寒冷的冬季中,借助节庆的热闹和温暖,感受到春的气息,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歌鉴赏
《除日》通过对春节前夕的描绘,展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和对春天的期待。诗中以“爆竹声”开头,立即引入了辞旧迎新的主题,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接下来的“腊已残”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新年的来临。酴酥酒的温暖不仅是对冬季寒冷的温柔抵抗,更是节日团圆的象征,体现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欢乐。
“朦胧晓色”与“春色”相交织,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光影效果,反映出春天的温暖和生机,给人以希望与新生的感觉。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便觉春光不一般”,表达了春天对她的特别感受,似乎是过了一个冬季,春回大地时的心灵感悟。
整首诗在意象上具有鲜明的对比,通过冬季的寒冷与春季的温暖、节日的热闹与个人的感受,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爆竹声中腊已残:春节的临近,腊月即将结束,象征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到来。
- 酴酥酒暖烛花寒:酴酥酒的温暖与寒冷的烛光形成对比,传达出节日的温馨与冬日的冷峻。
- 朦胧晓色笼春色:晨曦的柔和光线包围着春天的色彩,暗示春天的到来。
- 便觉春光不一般:感受到这春光的独特之处,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爆竹声中”和“腊已残”,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春天的光辉与温暖的感觉结合,体现出春的生机与希望。
- 拟人:通过“便觉春光不一般”,赋予春光以情感,使读者感受到春的温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期盼。通过描绘节日的氛围与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爆竹:象征着辞旧迎新,充满喜庆。
- 酴酥酒:象征团圆与欢庆,温暖人心。
- 晓色: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 春色:象征生命的力量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除日》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朱淑真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酴酥酒”象征什么?
- A. 冷清
- B. 欢乐与团聚
- C. 悲伤
-
“春光不一般”的意思是?
- A. 春光如常
- B. 春光特别
- C. 春光消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朱淑真的《除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但朱淑真更侧重于节日的温暖与团圆的情感,而王之涣则通过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的渴望。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朱淑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