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过横山塔下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六年三度过兰溪,总是残春首夏时。
最感横山山上塔,迎人东去送人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在过去的六年中三次经过兰溪,恰逢每次都是在春末夏初的时节。最让我感受到的,是横山顶上的那座塔,它向东迎接来的人,又向西送走离去的人。
注释:
- 兰溪:指兰溪河,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残春首夏:指春天快要结束,夏天刚开始的时候。
- 横山:指横山,位于兰溪附近,是一处风景名胜。
- 塔:指横山上的一座塔,象征着迎送来往的旅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受到后世的广泛喜爱。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往来于兰溪的过程中,反映了他对这片土地的依恋与感慨。在春末夏初的时节,作者的心情与自然景象交融,表现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明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杨万里在短短的四句中,描绘了他与兰溪的三次邂逅,每次经过都是在春末夏初的时节,利用这样的时间背景,带出了一种生命的流逝与时光的轮回。尤其是在“最感横山山上塔”一句,塔的意象不仅是地理标志,更象征着人生的旅途和时间的流动。塔既迎接新来的人,又送走离去的人,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与别离,正如人生的无常和变迁。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情感,尤其是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体现了他那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通过四句简练的诗句,杨万里成功地传达了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深切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年三度过兰溪:作者在六年中三次路过兰溪,强调时间的累积和经历的丰富。
- 总是残春首夏时:每次经过的时节都是春末夏初,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 最感横山山上塔:在这些经历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横山上的塔,塔成为他内心的寄托。
- 迎人东去送人西:塔不仅是一个地点,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汇的象征,表现了相遇与离别的哲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迎人东去送人西”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塔的意象丰富,象征着时间、记忆和人生的旅途。
- 比喻:塔可视为人生的标志,寓意深刻。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与思考,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生命的无常与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溪:代表自然与生命的流淌。
- 横山:象征高远和宁静。
- 塔:象征着时间的见证、人生的经历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杨万里在诗中提到经过兰溪多少次?
- A. 一次
- B. 三次
- C. 五次
- D. 六次
-
诗中“迎人东去送人西”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旅行的方向
- B. 生死离别的感慨
- C. 自然景色的变化
- D. 乡愁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暘》
诗词对比:
对比杨万里的《过横山塔下》和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但杨万里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精华》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