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即目》
时间: 2024-12-29 19:26: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叶县即目
作者:孙德祖 〔清代〕
此乡景物似东都,
半可诗材半画图。
十日老晴芦荻瘦,
千村新种麦苗腴。
乌鸦向暖凄林屋,
黄叶因风入笋舆。
玉舄不随仙令去,
夹堤流水浴双凫。
白话文翻译
这地方的风景就像东都(指的是洛阳),
既可以写成诗,又可以画成图。
经过十天的晴天,芦苇和荻草都显得瘦弱,
千村的新种麦苗则显得丰腴。
乌鸦朝着温暖的地方飞向凄凉的林屋,
黄叶在风中飘落,落入笋舆(竹筐)里。
玉舄(神仙的鞋子)不随仙令而去,
夹堤的小溪中,双凫(野鸭)在水中嬉戏。
注释
- 东都:指古代的洛阳,是当时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 诗材:指写诗的素材。
- 芦荻:一种水生植物,常见于河边,通常在秋冬时节生长萎缩。
- 腴:肥沃的,丰腴的。
- 凄林屋:凄凉的林间小屋。
- 笋舆:竹筐,通常用来装载竹笋等物。
- 玉舄:神仙的鞋子,象征仙界的事物。
- 双凫:指成双的野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德祖,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描绘自然和乡村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农村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叶县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诗歌鉴赏
《叶县即目》是一首描绘乡村自然景色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田园风光与人文情感。首联“此乡景物似东都”,将叶县的美丽与繁华的东都(洛阳)相提并论,开篇便确立了诗的主题——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接下来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诗人通过“十日老晴”的天气描述,展现了秋冬季节的阳光与干燥,随即用“芦荻瘦”描绘出了一种萧瑟的美感,表现出自然中的变化。
“千村新种麦苗腴”则通过对比,形成了诗中的生动景象。新种的麦苗丰腴,象征着希望与生机。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了动物与季节的互动,乌鸦的出现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情感,而“黄叶因风入笋舆”的意象则富有动感,表现了自然界的循环与时间的流逝。
最后两句“玉舄不随仙令去,夹堤流水浴双凫”则将诗意引向更高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自由的渴望。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具有浓厚的田园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乡景物似东都:表达了叶县的自然风光与洛阳的相似,突出其美丽。
- 半可诗材半画图:既可以写成诗,也可以画成图,说明风景之美。
- 十日老晴芦荻瘦:天气干燥,芦荻植物显得萎缩,暗示秋冬的景象。
- 千村新种麦苗腴:新种的麦苗茁壮成长,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 乌鸦向暖凄林屋:乌鸦飞向温暖处,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
- 黄叶因风入笋舆:秋风吹落的黄叶,描绘出自然的变化。
- 玉舄不随仙令去:神仙的鞋子不随意离去,暗示诗人对自然的执着。
- 夹堤流水浴双凫:小溪中双鸭嬉戏,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乡村的景物比拟为东都,增强画面感。
- 拟人:通过“乌鸦”、“黄叶”等生动形象,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乡村的自然景色展开,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都:象征繁华与文化中心。
- 麦苗:象征希望与丰收。
- 乌鸦:象征孤独与自然的生存法则。
- 黄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 双凫: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都”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京
B. 洛阳
C. 南京 -
“千村新种麦苗腴”中“腴”是什么意思?
A. 瘦弱
B. 丰腴
C. 干枯 -
诗的主题主要是描绘什么?
A. 城市生活
B. 乡村自然景色
C. 战争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叶县即目》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倾向于个人情感,后者则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
- 《春望》则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融入了社会动荡的背景,具有更深的政治寓意。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