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商山五百五十日,若比昔贤非滞留。试看江陵元相国,四年移得向通州。
白话文翻译:
在商山度过了五百五十天,如果与古代贤人相比,并不算长久滞留。试看江陵的元相国,四年时间才得以移居到通州。
注释:
- 商山: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
- 五百五十日:指在商山停留的时间。
- 昔贤:古代的贤人。
- 非滞留:不算长久停留。
- 江陵:地名,今湖北省荆州市。
- 元相国:指唐代宰相元稹。
- 通州:地名,今四川省达州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质朴无华著称,主张文学应反映现实,关心民生。此诗反映了作者在商山任职期间的心情,以及对古代贤人的比较和自我安慰。
创作背景: 王禹偁在商山任职期间,可能因政治原因或其他因素感到仕途不顺,故以此诗自慰,表达自己虽在商山停留较久,但与古代贤人相比,并不算滞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自己在商山的停留时间与古代贤人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仕途不顺的自我安慰。诗中“商山五百五十日”直接点明了自己在商山的停留时间,而“若比昔贤非滞留”则是一种自我安慰,认为与古代贤人相比,自己的停留并不算长久。后两句以元稹为例,说明即使是宰相,也有在地方停留较长时间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自我安慰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与自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商山五百五十日”直接点明了自己在商山的停留时间,用具体数字表达了时间的漫长。
- 第二句“若比昔贤非滞留”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的自我安慰,认为与古代贤人相比,自己的停留并不算长久。
- 第三句“试看江陵元相国”以元稹为例,说明即使是宰相,也有在地方停留较长时间的情况。
- 第四句“四年移得向通州”具体说明了元稹在地方停留的时间,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自我安慰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自己在商山的停留时间与古代贤人的经历,表达了作者的自我安慰。
- 举例:以元稹为例,说明即使是宰相,也有在地方停留较长时间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自我安慰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自我安慰和豁达。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和豁达心态,认为与古代贤人相比,自己的停留并不算长久,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了一定的慰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商山:象征着作者的任职地,也是作者停留的地方。
- 五百五十日:象征着时间的漫长。
- 昔贤:象征着古代贤人的经历。
- 江陵元相国:象征着即使是高位者也有在地方停留的情况。
- 通州:象征着元稹最终的移居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禹偁在这首诗中提到的“商山”位于今天的哪个省? A. 陕西省 B. 湖北省 C. 四川省 D. 河南省
-
诗中提到的“元相国”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王安石 B. 苏轼 C. 元稹 D. 白居易
-
诗中“四年移得向通州”指的是谁的经历? A. 王禹偁 B. 元稹 C. 白居易 D. 王安石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禹偁的其他诗作,如《村行》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清新自然的诗风。
- 元稹的诗作,如《遣悲怀》等,可以了解其在地方任职期间的心情。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村行》与本诗相比,都体现了作者在地方任职期间的心情和对仕途的思考。
- 元稹的《遣悲怀》与本诗相比,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和豁达心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禹偁的多首诗作,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元稹的多首诗作,可以了解其在地方任职期间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