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江南 咏烛
作者: 范贞仪 〔清代〕
筵上烛,心篆未成灰。
红泪有时流醉靥,
清光彻夜照银台。
更漏漫相催。
白话文翻译
在筵席上点燃的蜡烛,心中的火焰尚未熄灭成灰。
有时泪水随着酒醉流淌,
清亮的烛光整夜照耀着银色的台面。
时光的流逝无情地催促着我们。
注释
字词注释
- 筵上烛:宴席上点燃的蜡烛。
- 心篆:心中的情感或思念,如同篆刻般难以磨灭。
- 红泪:形容因酒醉而流下的泪水,或是因为思念而流的泪。
- 醉靥:形容酒醉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 清光:清亮的烛光。
- 银台:指装饰精美的宴席台面。
- 更漏:古代计时的工具,象征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蜡烛”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同时也隐喻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贞仪是清代的女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她的诗作多以柔美细腻著称,常常抒发个人情感与女性的独特视角。
创作背景
《望江南 咏烛》创作于清代的宴席场合,以蜡烛为引子,表达了其对人生短暂、情感流逝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与人们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这首《望江南 咏烛》通过描写蜡烛的明亮与心中情感的共鸣,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筵上烛,心篆未成灰”,蜡烛不仅是宴席的装饰,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激情与希望。尽管蜡烛的火焰终会熄灭,但那份情感仍然鲜活,未曾消亡。接着,诗人以“红泪有时流醉靥”描绘了酒醉后,因思念而流淌的泪水,反映出人们在欢愉背后隐藏的忧伤与孤独。这里的“红泪”既是醉酒的表现,也透露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最后一句“更漏漫相催”,则引入了时间的流逝,烛光虽然明亮,却也在不断地消逝,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必要。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筵上烛,心篆未成灰:宴席上的蜡烛燃烧着,心中的情感依然鲜活,未被时间磨灭。
- 红泪有时流醉靥:因为酒醉而流下的泪水,映衬出醉态下的愁苦与思念。
- 清光彻夜照银台:蜡烛的光辉整夜照耀着华丽的台面,象征着温暖与陪伴。
- 更漏漫相催:时间的流逝无情地催促着,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比作心中情感的象征。
- 拟人:时间被拟人化为“更漏”,表现出时间的无情。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蜡烛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情感脆弱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感悟生活中的光与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烛:象征着生命的光明与脆弱。
- 红泪:表达情感的流露,暗示思念与伤感。
- 清光:象征着温暖与陪伴的力量。
- 银台:代表着富丽的生活和宴席的奢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筵上烛”指的是什么?
A. 烛光
B. 蜡烛
C. 菜肴 -
“心篆未成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绝望
B. 忘却
C. 热烈 -
“更漏漫相催”中“更漏”指的是什么?
A. 酒
B. 时间
C. 记忆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抒发酒醉后孤独的情感。
- 杜甫《春望》: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家国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范贞仪的《望江南 咏烛》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绘了女性内心的细腻情感,但前者着重于对宴席场景的描写,后者则多以自然景物传达情感。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世界与文化氛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集》
-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