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立归蜀》
时间: 2025-01-17 09:17: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杜立归蜀
——姚合〔唐代〕
迢递三千里,西南是去程。
杜陵家已尽,蜀国客重行。
雪照巴江色,风吹栈阁声。
马嘶山稍暖,人语店初明。
旅梦心多感,孤吟气不平。
谁为李白后,为访锦官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朋友杜立回蜀的情景。诗人感叹三千里的遥远旅程,西南正是他前往的方向。杜立的家乡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华,蜀地的旅途更显得举步维艰。雪光照耀着巴江的水色,风吹动着栈阁传来的声音。马蹄声在稍暖的山中回响,客店里的人声渐渐清晰。诗人因旅途的孤独而心生感慨,独自吟唱却难以平静。谁能像李白那样,去游览锦官城呢?
注释:
- 迢递:遥远、漫长。
- 杜陵:杜立的故乡,意指杜立的家。
- 蜀国:指四川地区。
- 巴江:流经巴蜀地区的江河。
- 栈阁:指栈道和阁楼,古时沿山修建的道路和建筑。
- 旅梦:旅途中的梦境,指在旅途中的思绪和感受。
-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意指繁华的城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字子云,号阮亭,生于盛唐时期,其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姚合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因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姚合送别好友杜立之际,反映了送别的情感和对友人旅途的关心。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盛世,诗人通过对杜立的送别,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杜立归蜀》是一首富有情感的送别诗,诗中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和诗人内心的感受。首联“迢递三千里,西南是去程”以简练的语句点出旅途的遥远,既表现了诗人对杜立的关心,也暗含了对长途旅行的辛苦和不易。这种对距离的感慨,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接着,诗人提到“杜陵家已尽,蜀国客重行”,用对比手法显示出杜立的故乡已不复往日的繁华,而蜀地的旅途又显得更加艰辛。这种情感的交叉,增添了诗的深度。
“雪照巴江色,风吹栈阁声”描绘了自然景色,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细腻。通过自然景色与人声的结合,诗人传达出一种旅途中的孤独与惆怅。
最后,诗人以“谁为李白后,为访锦官城”来结束,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与向往,同时也映射了自身的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的升华,使得整首诗既有送别的温情,又有对人生的思考,极具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迢递三千里:强调了旅途的遥远与艰难。
- 西南是去程:指出杜立的去向,体现了对友人的关心。
- 杜陵家已尽:暗示杜立的故乡已失去往日的繁华,增加了离别的悲伤。
- 蜀国客重行:表明杜立即将踏上重返蜀地的旅途。
- 雪照巴江色:景色描绘,营造出一种寒冷却又清丽的氛围。
- 风吹栈阁声:描绘了栈道上的风声,增加了旅途中的孤独感。
- 马嘶山稍暖:马的嘶鸣声与稍暖的气候形成对比,暗示旅途的艰辛。
- 人语店初明:随着晨光的初现,客栈中人声渐渐响起,透出一丝生机。
- 旅梦心多感:旅途中的思绪与情感交织,表露出对友人的思念。
- 孤吟气不平:独自吟唱却难以平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安。
- 谁为李白后:提及李白,表明对其的崇拜与对自我的反思。
- 为访锦官城:对锦官城的向往,反映了对生活的渴求与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雪照巴江色,风吹栈阁声”,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旅梦心多感”,通过“梦”来隐喻旅途的心情。
- 拟人:如“马嘶”,赋予马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的描写,体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对人生旅途的深思。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惆怅的情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杜陵:象征着故乡和离别的情感。
- 蜀国:代表着新的旅途与未知的挑战。
- 巴江:水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旅程。
- 雪: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寒冷。
- 栈阁:代表着古代的交通与人文景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迢递三千里”中的“迢递”意为: A. 近乎
B. 遥远
C. 快速
D. 确定 -
诗中提到的“蜀国”指的是: A. 广东
B. 四川
C. 江苏
D. 北京 -
诗人提到“谁为李白后”的意思是: A. 想要成为李白的朋友
B. 崇拜李白的才华
C. 希望能游览李白的故乡
D. 想要学习李白的生活方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送别》——王之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送友人》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姚合的诗更加强调旅途的艰辛与孤独,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对友谊与人生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姚合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