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王季安作
作者: 王琪 〔清代〕
僻处因耽道,读书获我心。
为嫌牵俗累,不厌入山深。
野趣聊荒遁,才名岂陆沈。
圣朝思梦卜,终忍卧园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人身处偏僻之地,因沉迷于道理和读书而感到心灵的满足。他厌倦了世俗的牵累,因此不觉得进入深山是苦涩的。虽然身处荒野,但这种野趣使他得以逃避尘世的困扰,才华和名声又岂能在世俗中淹没呢?在这个圣明的朝代,他虽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最终还是决定卧于园林之中,享受宁静的生活。
注释
- 僻处:偏僻的地方,指远离城市喧嚣的环境。
- 耽道:沉迷于道理,指对哲学或理想追求的专注。
- 牵俗累:世俗的牵绊和烦扰。
- 野趣:自然的乐趣,指与自然亲密接触所带来的乐趣。
- 荒遁:隐居于荒野,逃避世俗的生活。
- 陆沈:泛指名声或才华被埋没。
- 圣朝:指太平盛世,通常是指理想的政治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琪,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作以清新脱俗著称,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隐逸生活的推崇,以及对名利的厌倦。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文人开始寻求宁静的生活方式,逃避复杂的官场和世俗纷争。
诗歌鉴赏
王琪的《和王季安作》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诗人以“僻处因耽道”开篇,直接表明了自己隐逸的原因,显示出他对道理的热爱与专注。诗中的“读书获我心”更是强调了知识的力量,表明在偏僻的地方,读书使他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接着,诗人以“为嫌牵俗累”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不厌倦深入深山,反而觉得这样的选择是高尚的、值得追求的。通过“野趣聊荒遁”,诗人将隐居生活描述得充满自然的乐趣,显示出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最后,诗人在“圣朝思梦卜”中提到对未来的憧憬,尽管他有志于追求更高的理想与成就,但最终选择了“卧园林”的宁静生活,表现出一种对内心自我的回归与满足。这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反思,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僻处因耽道:诗人身在偏僻之地,因追求道理而选择此地隐居。
- 读书获我心:通过读书,诗人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
- 为嫌牵俗累:因为厌倦了世俗的牵绊和烦恼,选择逃避。
- 不厌入山深:不觉得深入山林是痛苦的,反而乐于此。
- 野趣聊荒遁:在大自然中享受乐趣,帮助自己逃避尘世。
- 才名岂陆沈:才华和名声并不会因此而被埋没。
- 圣朝思梦卜:在理想的朝代中,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 终忍卧园林:最终选择在园林中安静生活,享受自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牵俗累”与“入山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比喻:将隐逸生活比作一种解脱与自由,表现出对世俗的反叛。
- 象征:山深、园林象征着宁静与自由,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厌倦和对自然、内心宁静的向往,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诗人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安宁,而非世俗的成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僻处:象征孤独与宁静。
- 山深:象征隐逸的理想环境。
- 园林: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选择隐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对道理的热爱
- C. 对世俗的厌倦
- D. 与他人交往
-
诗中“野趣聊荒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向往
- B. 对城市生活的怀念
- C. 对同伴的思念
- D. 对未来的忧虑
-
诗中的“圣朝”指的是什么?
- A. 一个具体的朝代
- B. 理想的政治环境
- C. 未来的期望
- D. 过去的辉煌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较,王琪的诗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描写,而王琪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分析清代诗人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