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皈再度西桥四首》

时间: 2024-09-19 21:19:35

朝过溪头听水鸣,似哀如怨百般声。

皈来依旧鸣未了,知向何人诉不平。

意思解释

晚皈再度西桥四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朝过溪头听水鸣,
似哀如怨百般声。
皈来依旧鸣未了,
知向何人诉不平。


白话文翻译

早晨经过溪头,听见水流的声音,
那声音听起来既像悲伤又像怨恨,百般滋味交织其中。
我回到这里,水声依旧没有停止,
不知道它在向谁诉说心中的不满。


注释

  • 朝过: 早晨经过。
  • 溪头: 小溪的入口或边缘。
  • : 发出声音,这里指水流的声音。
  • 似哀如怨: 听起来既悲伤又怨恨。
  • 皈来: 回来,返回。
  • 鸣未了: 声音还没有结束。
  • 知向何人诉不平: 不知道水流想向谁诉说它的不平之声。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历史典故,但通过水声的表现,可以引申出人们在生活中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苦闷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与对个人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山水诗,倡导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作品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内忧外患使得诗人的心境复杂,诗中透出一种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世的思考,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无奈。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晚皈再度西桥四首》以溪水的鸣声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悟以及由此引发的哲思。诗的开头,诗人通过“朝过溪头听水鸣”引入了清晨的宁静与自然之声,展现了一种清新脱俗的自然美。而“似哀如怨百般声”则将这种自然之声与人类的情感相连,水声仿佛在诉说着不可言说的悲怨,令人联想到人生中的种种无奈与苦痛。

“皈来依旧鸣未了”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持久不变的感慨,水声依然在回响,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与情感。而最后一句“知向何人诉不平”更是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种水声虽美,却没有倾诉的对象,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不满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朝过溪头听水鸣: 诗人描述早晨经过小溪时听到水流的声音,营造出轻松自然的氛围。
    • 似哀如怨百般声: 水声的表现多样,既有悲伤又带有怨恨,展示了复杂的情感层次。
    • 皈来依旧鸣未了: 回到此地,水声依旧,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恒久。
    • 知向何人诉不平: 反映诗人对水声所传达情感的无奈和对生活的不平之感。
  • 修辞手法:

    • 拟人: 水声被赋予了情感,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不满。
    • 对仗: “似哀如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 比喻: 通过水声比喻人类情感的复杂。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溪水: 象征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无常,代表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 鸣声: 代表情感的表达与诉说,暗示人类内心的孤独与渴望交流。
  • : 代表新的开始与希望,也隐含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似哀如怨”的意思是: A. 只悲伤
    B. 既悲伤又怨恨
    C. 轻松愉快
    D. 忧伤而无怨

  2. 诗人对水声的态度是: A. 愉悦
    B. 无奈
    C. 忽视
    D. 厌恶

  3. 诗中“知向何人诉不平”表达了: A. 对自然的感慨
    B. 对人生的迷茫
    C. 对亲人的思念
    D. 对社会的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
  • 李白的《月下独酌》:探讨孤独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晚皈再度西桥四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情感流露,前者更侧重于人类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更倾向于环境的描绘与自我沉醉的状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 精选宋代诗人的作品,帮助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
  2. 《杨万里诗文集》 - 收录杨万里诗文,提供详细的背景与评析。
  3. 《古诗词入门》 - 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与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