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孙亦龙作亭于小山之上□余以野亭名之得诗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2 14:00:44

平地变丘壑,安排若自然。

为山移白石,凿沼贮清泉。

栗里有松竹,兰亭无管弦。

轩裳非我事,在野不妨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地变丘壑,安排若自然。
为山移白石,凿沼贮清泉。
栗里有松竹,兰亭无管弦。
轩裳非我事,在野不妨贤。

白话文翻译:

这片平地变成了山丘,布局似乎是自然形成的。
为了建山,移走了白石,挖掘池塘贮存清泉。
栗树下有松树和竹子,兰亭中却没有乐器的声音。
那华丽的衣裳与我无关,在这野外生活也无妨显得高尚。

注释:

  • 平地: 原本平坦的土地。
  • 丘壑: 山丘与沟壑,形容地形的变化。
  • 安排若自然: 布局看似自然,强调环境的和谐美。
  • 白石: 指白色的石头,可能是建筑材料。
  • 凿沼: 挖掘池塘,形容人工改造自然。
  • 贮清泉: 储存清澈的泉水。
  • 栗里有松竹: 栗树下生长着松树和竹子,营造出自然的氛围。
  • 兰亭无管弦: 兰亭是一个雅致的地方,却没有音乐声,反映出一种宁静。
  • 轩裳: 华丽的衣裳,象征繁华与奢侈。
  • 在野不妨贤: 在野外生活并不妨碍显得高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仲明,号醉吟,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风光、隐逸生活为题材,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戴复古在小山上游玩时,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清幽生活的珍视和对繁华喧闹的疏离。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自然环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平地变丘壑,安排若自然”,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山水相间的图景,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接下来的两句“为山移白石,凿沼贮清泉”,则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同时又不失自然的灵动与清新。

“栗里有松竹,兰亭无管弦”,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在自然之中,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喧嚣生活的拒绝与对宁静的向往。最后两句“轩裳非我事,在野不妨贤”更是直言诗人对奢华生活的无所谓,强调在自然之中,真正的高尚是在于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亲密。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清新自然环境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示了他高洁的情操和对世俗的超脱,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中融合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地变丘壑: 描述地形变化,暗示环境的美化与改造。
  • 安排若自然: 指人类的布局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 为山移白石: 暗示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塑造美好环境。
  • 凿沼贮清泉: 表现诗人对自然水源的珍视。
  • 栗里有松竹: 自然的丰富生机,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 兰亭无管弦: 对比中显示出兰亭的雅致与宁静。
  • 轩裳非我事: 表明对繁华生活的不屑一顾。
  • 在野不妨贤: 强调在自然中生活的高尚与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 “平地变丘壑”暗喻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 对仗: 诗中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 “栗里有松竹,兰亭无管弦”中表现自然的丰富与文化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生活的超然态度,倡导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地、丘壑: 代表自然的地形变化,象征着生命的多样性。
  • 白石、清泉: 代表清新自然的元素,象征纯净与安宁。
  • 松竹、兰亭: 表现出自然与文化的结合,象征着高雅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平地变丘壑”是指什么?

    • A. 自然的变化
    • B. 人工的改造
    • C. 两者都有
    • D. 没有变化
  2. “在野不妨贤”的意思是什么?

    • A. 野外生活不高尚
    • B. 野外生活也可以高尚
    • C. 只在城市生活才高尚
    • D. 高尚只在书本中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戴复古的这首诗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寄托。两者都表现了隐逸的生活态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戴复古更倾向于自然环境的塑造,而王维则在描绘自然美与自我感受之间游刃有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王维与他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