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峰百战后,真界满尘埃。
蔓草缘空壁,悲风起故台。
野花寒更发,山月暝还来。
何事池中水,东流独不回。
白话文翻译
在经历了无数战斗后,山顶的真境如今满是尘埃。
蔓生的野草沿着空荡荡的墙壁蔓延,悲凉的风在旧台上吹起。
野花在寒冷中仍然绽放,山上的月亮在昏暗中再次升起。
为何池中的水,向东流去却不再回头呢?
注释
- 双峰:指山上的两个高峰,象征经历过的战斗。
- 真界:原指真实的境界,此处借指经历后留下的荒凉。
- 蔓草:蔓延生长的杂草,象征被遗忘的过去。
- 空壁:空荡的墙壁,表示寺庙的荒弃。
- 悲风:悲凉的风,传达孤独与凄凉的情感。
- 故台:指旧时的台基,暗示曾经繁华的景象。
- 寒:在这里形容天气寒冷,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暝:昏暗、黑暗的意思。
- 独不回:表示水流的单向性,隐喻人生的不可逆。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描绘战后遗址的荒凉,折射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诗中提到的“东流独不回”,可以联系到《庄子》中“流水”的哲学思想,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字明之,号皎然,原籍河东。其诗以清新俊逸、自然流畅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和人生哲理,言辞简洁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皎然游历吴匡山时,感受到战乱后寺庙的破败与自然的冷清,反映了他对历史沧桑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宿吴匡山破寺》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战后寺庙的荒凉景象。诗的开头“双峰百战后”,直接引入主题,暗示了经历战乱的历史背景,带给读者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接下来的“真界满尘埃”,则将这一感受推向高潮,显现出破败的现实与曾经辉煌的对比,引发人们对人事无常的思考。
诗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悲凉情感。“蔓草缘空壁,悲风起故台”,野草和悲风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萧条的氛围,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此时,诗人将注意力转向了自然的变化,“野花寒更发,山月暝还来”,在寒冷的环境中,野花依然绽放,山月依旧升起,这形成了与前文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韧性。
结尾的“何事池中水,东流独不回”,用水流的单向性来象征时间的不可逆转,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历史的无情,以及自然的永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峰百战后:经历了无数战斗的山峰,暗示历史的沉重。
- 真界满尘埃:曾经的真实和辉煌如今被尘埃覆盖,反映出历史的衰败。
- 蔓草缘空壁:杂草沿着空壁生长,象征遗忘与荒凉。
- 悲风起故台:悲凉的风在古老的台基上吹动,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野花寒更发:即使在寒冷中,野花依然顽强生长,象征生命的坚韧。
- 山月暝还来:山上的月亮仍然在黑暗中升起,代表着自然的循环与永恒。
- 何事池中水,东流独不回:水流向东而不回,象征时间的单向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比如“蔓草缘空壁,悲风起故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水”比作时间,形象化地表达其不可逆的特性。
- 拟人:让自然现象如“悲风”具有人性,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后寺庙的荒凉与自然的永恒,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传达了深邃的哲理,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峰:象征高峰与成就。
- 真界:代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蔓草:生命的顽强与历史的遗忘。
- 悲风:孤独与失落的情感。
- 野花: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 山月:自然的永恒与时间的流逝。
- 池水:时间的单向性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双峰百战后”表现了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历史的沧桑
c) 个人的成长 -
“何事池中水,东流独不回”中的水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流动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环境 -
诗中提到的“野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坚韧与希望
c) 喜悦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时光与人生的感慨。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绘了自然与人事交织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
- 主题:同样表达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但杜甫更多关注社会现实,而皎然则注重自然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 风格:皎然的诗风清新,杜甫则更加沉重和悲壮。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