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郡圃新开云月湖约客试小舫)》

时间: 2025-01-04 09:03:02

撺掇花枝,趱那天气,一半春休。

未分真休,平湖新涨,稚绿初抽。

等闲作个扁舟。

便都把、湖光卷收。

世事元来,都缘本有,不在他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梢青(郡圃新开云月湖约客试小舫) 撺掇花枝,趱那天气,一半春休。
未分真休,平湖新涨,稚绿初抽。
等闲作个扁舟。便都把湖光卷收。
世事元来,都缘本有,不在他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诗人鼓励朋友们趁着天气晴好,尽情享受这半边春光。湖面微波荡漾,嫩绿的新芽刚刚萌发,仿佛在等待游船的到来。轻松地划一只小舟,便可以将湖光湖色尽收眼底。世间的种种事物,原本皆是自然之理,不必过于追求外在的东西。

注释:

字词注释:

  1. 撺掇:撺掇,意为催促、鼓励。
  2. :指赶上,追上。
  3. 春休:春天的休息,指春光美好,但未必是终点。
  4. 平湖:平静的湖面。
  5. 新涨:新涨的水面,表示湖水涨满。
  6. 稚绿:嫩绿,形容春天新生的绿意。
  7. 等闲:轻松,随意。
  8. 扁舟:小舟,形状扁平的船。
  9. 湖光:湖水的光辉。
  10. 世事:世间的事情。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世事元来,都缘本有”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理解,蕴含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事物的本质与内在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040-1110),字君敞,号清风,宋代诗人、词人,生于福建,后游历于南方。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与当时的文人形成鲜明对比。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魏了翁晚年,正值其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期。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色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愉悦心情。

诗歌鉴赏:

《柳梢青》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日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头的“撺掇花枝”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也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在这样的春日中,诗人邀请友人一同享受这份美好,仿佛在说,生活的乐趣就在于与朋友共度时光。

接下来的描写中,湖水的“新涨”与“稚绿”的芽抽象地传达出生命的蓬勃与希望。诗人在这里运用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和春天的气息。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在“等闲作个扁舟”的语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仿佛在说,生活若能像划舟一般随意而乐,何必拘泥于世俗的烦恼。

最后,诗人以“世事元来,都缘本有”总结全诗,指出世间的种种事物都是自有其道理,无需过多追求。这种哲理的表达,使整首诗在展现春天的美好之余,更加深了对人生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洒脱与豁达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撺掇花枝,趱那天气,一半春休。

    • 意在鼓励朋友们在这个春天的美好天气中欣赏花开,感受春光。
  2. 未分真休,平湖新涨,稚绿初抽。

    • 诗人描绘了春天的湖面,水位上涨,嫩叶初生,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3. 等闲作个扁舟。便都把湖光卷收。

    • 轻松地划一只小船,就能将湖面上的美景尽收眼底。
  4. 世事元来,都缘本有,不在他求。

    • 提出一种哲理,世间万象皆有其本质,无需过于追求外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春休”比喻春天的美好时光。
  • 拟人:湖水与嫩绿的描写仿佛在说话,展现自然的生命。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在自然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花枝:春天的象征,代表生命的复苏。
  2. 湖光: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3. 扁舟:代表自由与随意的生活态度。
  4. 稚绿:象征生命的初生与希望。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也承载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撺掇花枝”指的是什么?

    • A. 催促花开
    • B. 催促朋友
    • C. 赏花
  2. “世事元来,都缘本有”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世间万物自有其道理
    • B. 世间万物皆可追求
    • C. 世事无常
  3. 诗中提到的“稚绿”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新芽
    • B. 春天的花朵
    • C. 春天的湖水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宵》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春宵》相比,魏了翁的《柳梢青》更多地强调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而苏轼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两者都反映了春天的美好,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魏了翁年谱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