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谢杨成之寄梅》

时间: 2025-01-14 08:18:24

陇头潇洒,辜负寻芳眼。

浪蕊浮花问名懒。

纵看看驿使、带得春来,祇恐怕,绿叶成阴子满。

暗香无恙否,月落参横,惆怅罗浮梦魂短。

赖故人情重、不减西湖,花上月、分我黄昏一半。

更选甚、南枝与北枝,是一种春风、待争寒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陇头潇洒,辜负寻芳眼。浪蕊浮花问名懒。纵看看驿使带得春来,祇恐怕,绿叶成阴子满。暗香无恙否,月落参横,惆怅罗浮梦魂短。赖故人情重不减西湖,花上月分我黄昏一半。更选甚南枝与北枝,是一种春风待争寒煖。

白话文翻译:

在陇头的花丛中,悠然自得,却辜负了那些寻找花香的目光。浪花上的花瓣轻轻摇曳,我懒得去问它的名字。即便我看着驿使带来的春天,心中却只怕,绿叶遮住了阳光,果实满枝。暗香依旧吗?月亮已落,星辰参差,惆怅的梦境在罗浮山变得短暂。幸好有故人的情谊依旧未减,像西湖的美景,我的黄昏时分也只是一半的花月。更何况南边的枝条和北边的枝条,都是春风中等待争斗的寒暖。

注释:

  • 陇头:指的是山坡上,通常用来指代美丽的花境。
  • 辜负:辜负、失去机会。
  • 寻芳:寻找花香的游人。
  • 浪蕊:在花瓣上摇曳的花蕊。
  • 驿使:指代驿站的使者,象征带来春天的信使。
  • 绿叶成阴:绿叶繁茂,遮蔽阳光。
  • 暗香无恙:指隐藏的香气是否依旧。
  • 惆怅:忧伤、怅惘的心情。
  • 罗浮:指罗浮山,象征梦境和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俊民,金朝诗人,生平资料有限,但其作品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洞仙歌》写于金朝时期,正值诗歌繁荣的年代,诗人表达了对故人、春天和自然景色的思念与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洞仙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对故人情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开头的“陇头潇洒”引入了一个优雅的自然场景,赋予整首诗一种轻松的气息。然而,随之而来的“辜负寻芳眼”,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诉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诗人在对春天的向往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

接着,诗人通过描写“驿使带得春来”,展现了春天如期而至的期待,但随之又提到“绿叶成阴子满”,暗示着春天的美好可能被繁茂的绿叶所掩盖,反映了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最后,诗人提到与故人情谊的深厚,暗示尽管外在的景色变化无常,内心的情感却是恒久不变的。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写,又有对人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陇头潇洒: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自然景象。
  2. 辜负寻芳眼:表达了对寻找花香的游人的歉意。
  3. 浪蕊浮花问名懒:即使花开如浪,诗人也不愿去探问它的名字,体现了一种淡然。
  4. 纵看看驿使带得春来:期待春天的到来。
  5. 祇恐怕,绿叶成阴子满:担心美景被繁茂的绿叶遮掩。
  6. 暗香无恙否:询问隐藏的香气是否仍然存在。
  7. 月落参横:月亮已落,星辰参差,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氛围。
  8. 惆怅罗浮梦魂短:梦境和情感的短暂令人感到惆怅。
  9. 赖故人情重不减西湖:故人情谊如西湖之美,依旧深厚。
  10. 花上月分我黄昏一半:暗示自己在黄昏时分与故人共享的美好时光。
  11. 更选甚南枝与北枝:思考南北枝条的选择,象征着不同的生活经历。
  12. 是一种春风待争寒煖:春风中有寒暖之争,暗示着生活的多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信使,传达了春天生命的流动。
  • 拟人:花蕊与春风赋予生命和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在结构上运用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和人情冷暖的思考,是对生命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花月: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回忆。
  • 故人:象征着珍贵的情谊与人际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驿使”指什么? A. 驿站的信使
    B. 春天的象征
    C. 游人的代表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故人的怀念
    B. 春天的美好
    C. 生命的短暂与珍惜

  3. “暗香无恙否”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A. 香气依然存在吗?
    B. 是否有暗香飘逸?
    C. 香气是否消失?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杜甫的《春望》
  • 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 元代白朴的《天净沙·秋思》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与感慨,但其情感更具历史的厚重感;而李清照的《如梦令》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女性视角的柔美。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表现上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人对春天和人生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