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戏问休庵疾》

时间: 2024-09-19 20:47:51

向聋丞笑,得耳根清净。

是事关门不须听。

甚浮云、翳了秋水生时,明明月,又报蟾蜍蚀影。

伤心崔旰传,觱栗频吹,自惹多愁复多病。

种种悟空花,法眼依然,本来是、无明无尽。

但秪负、清娱弄新妆,逗镜里横波,乃公难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 戏问休庵疾
作者: 赵熙 〔清代〕

向聋丞笑,得耳根清净。
是事关门不须听。
甚浮云翳了秋水生时,
明明月,又报蟾蜍蚀影。
伤心崔旰传,觱栗频吹,
自惹多愁复多病。
种种悟空花,法眼依然,
本来是无明无尽。
但秪负清娱弄新妆,
逗镜里横波,乃公难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对聋丞笑,得到清净的耳根,不用去听那些世俗的纷扰。这些事情根本无需在意。即使浮云遮住了秋水,明亮的月亮也依然在,照耀着蟾蜍的影子。心中感伤如崔旰,频频吹奏竹笛,自己引发了更多的忧愁与疾病。各种悟空花,法眼依然,原本是无明无尽的。然而,我却只是在清闲中打扮自己,镜子里映出横波,这样的状态是公难以明白的。

注释:

  • :古代官职,指辅佐的官员。
  • 耳根清净:形容心境清明,不受外界干扰。
  • 浮云翳秋水:浮云遮住了秋天的水面。
  •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象征变化与生机。
  • 崔旰:指唐代诗人崔湜,因其多愁善感而闻名。
  • 觱栗:形容竹笛的声音。
  • 悟空花:象征着智慧与觉悟。
  • 法眼:指智慧的眼光,能看透事物的本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赵熙是清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擅长山水画,常以山水为题材,诗风清雅,富有哲理。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时期,诗人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对世事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赵熙的《洞仙歌 戏问休庵疾》通过描绘个人的心境与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独特感悟。诗中开头提到“向聋丞笑”,这一句便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耳根清净,说明他选择了放下世俗的杂音。在接下来的描绘中,浮云与秋水的意象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自然景象,明亮的月光和蟾蜍的影子更是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然而,诗人的内心却是复杂的,提到的“伤心崔旰传,觱栗频吹”,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忧伤,仿佛在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种种的“悟空花”,则反映了诗人对智慧与觉悟的追求,然而,他也意识到这其中的无明和无尽。最后几句“但秪负清娱弄新妆”,则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修饰的无力感,镜中映出的自己,仿佛在嘲讽他与世隔绝的现状。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到理解,也让读者在诗中感受到一种清新而又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向聋丞笑,得耳根清净。”:以聋耳者的视角看世界,不受外物干扰,心灵清净。
    • “是事关门不须听。”:对世俗事务的漠视,表明一种超然的态度。
    • “甚浮云翳了秋水生时,明明月,又报蟾蜍蚀影。”:描绘自然景色,展现内心的宁静与波澜。
    • “伤心崔旰传,觱栗频吹,自惹多愁复多病。”:表达内心的忧伤与烦恼。
    • “种种悟空花,法眼依然,本来是无明无尽。”:对智慧的追求,意识到无知的存在。
    • “但秪负清娱弄新妆,逗镜里横波,乃公难省。”:对自我修饰的无奈感,反映内心的迷茫。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耳根清净比作聋丞,形象生动。
    • 对比: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浮云、秋水、明月等意象交织,丰富了诗的层次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个体在纷扰世界中的孤独与清净,表达了对智慧的追求与对自我的反思,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 耳根清净:象征心灵的宁静。
  • 浮云与秋水:自然的美丽与变化,象征生命的无常。
  • 蟾蜍:象征着变化与生命的轮回。
  • 悟空花:象征智慧与觉悟。
  • 镜子里的横波:反映内心的迷茫与自我认知的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耳根清净”指的是: A. 不听外界声音
    B. 心灵宁静
    C. 不关心世事
    D. 以上皆是

  2. “浮云翳秋水”中的“翳”意为: A. 遮蔽
    B. 透明
    C. 增加
    D. 变化

  3. 诗中提到的“伤心崔旰传”主要表现的是: A. 诗人的快乐
    B. 诗人的忧伤
    C. 诗人的无奈
    D. 诗人的愤怒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赵熙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与内心情感的反思,但李白更多的是对乡愁的思考,而赵熙则是对人生与智慧的探讨。

参考资料:

  • 相关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传记》
    • 《现代诗词解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