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慢·桐敲露井》
时间: 2025-01-17 08:39:22意思解释
采桑子慢·桐敲露井
原文展示:
桐敲露井,残照西窗人起。怅玉手曾携乌纱,笑整风敧。水叶沈红,翠微云冷雁慵飞。楼高莫上,魂消正在,摇落江蓠。走马断桥,玉台妆榭,罗帕香遗。叹人老长安灯外,愁换秋衣。醉把茱萸,细看清泪湿芳枝。重阳重处,寒花怨蝶,新月东篱。
白话文翻译:
桐树敲击着露水的井口,西窗的残阳照耀着刚起身的人。令人怅惘的是,那曾经携带乌纱帽的玉手,如今只能微笑着整理着风中斜斜的衣襟。水面上的红叶沉沉,云雾清冷,雁阵懒惰地飞过。高楼不要再上,灵魂已经消逝,只留下江边的萍草在摇曳。骑马经过断桥,玉台和妆榭的香气依旧留存。叹息着人渐渐老去,长安城外的灯光闪烁,让人愁绪满怀,秋衣也需要更换。醉酒之时把茱萸拿在手中,细看那湿润的泪水浸湿了芳香的枝条。重阳节的时刻,寒花在怨恨着蝴蝶,新月挂在东篱边上。
注释:
- 桐:一种树木,常用于制作乐器。
- 露井:清晨的井水,映衬出清晨的宁静。
- 乌纱:指古代官员所戴的帽子。
- 水叶沈红:水面上的红叶,象征着时光流逝的美感。
- 重阳:指重阳节,习俗上常用茱萸以避邪。
- 东篱:东边的篱笆,寓意秋天的自然景色。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吴文英,宋代词人,字文英,号梅溪。他以温婉细腻的词风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而著称,作品多描写爱情、生活及自然。
- 创作背景:本词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生存的双重压力下,诗人借助自然景象抒发对人生无常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采桑子慢·桐敲露井》是一首集闲适与愁苦于一体的词作,展现了吴文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篇“桐敲露井,残照西窗人起”,通过声音与光影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清晨宁静的氛围。接着,词人描述了曾经的美好回忆与现实的落寞,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尤其是“怅玉手曾携乌纱,笑整风敧”,不仅传达了对过往的怀念,更是对当前孤独感的映衬。接下来的意象如“水叶沈红”、“翠微云冷”,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的情感波动,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词的后半部分则更为沉重,描绘了“叹人老长安灯外,愁换秋衣”,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呼唤出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孤独。结尾“新月东篱”更是以新月象征新的开始,却又在重阳节的背景下让人感到一丝惆怅,突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吴文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桐敲露井:桐树的声音清脆,象征清晨的宁静。
- 残照西窗人起:西窗的余晖中,唤醒了沉睡的人,暗示生活的开始。
- 怅玉手曾携乌纱:回忆过往,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 水叶沈红:水面上漂浮的红叶,暗示着时间的消逝。
- 楼高莫上:高楼已无意义,表现了对过往的无奈。
- 走马断桥:骑马经过,暗示人生的旅途已被中断。
- 叹人老长安灯外:感叹人生的无常,灯光外的孤独感愈加浓重。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桐敲露井”比喻生活的清新与宁静。
- 拟人:如“怅玉手”,赋予手以情感,增加了形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水叶沈红,翠微云冷”,音韵和谐,增强了词的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描写自然与人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爱情及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桐:象征清新与宁静。
- 露井:代表纯净与自然。
- 乌纱:象征身份与过去的美好。
- 水叶:表现时光的流逝。
- 重阳:象征节令与人生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桐敲露井”描绘的是哪种场景?
- A. 清晨
- B. 黄昏
- C. 正午
-
“怅玉手曾携乌纱”中,“乌纱”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帽子
- B. 一种花
- C. 一种酒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
- B. 重阳
- C. 春节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诗词对比:
- 吴文英的《采桑子慢·桐敲露井》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往事的追忆,但吴文英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清照则侧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两位诗人的风格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词苑名家:吴文英》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