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太清宫》

时间: 2025-01-19 18:14:03

丑石危松半绿萝,函关真相玉鹾峨。

谁言仙道求难至,自愧阴功积未多。

渺渺云霞开绛节,雝雝鸾凤答空歌。

几时身退琼坛畔,荣利匆匆奈老何。

意思解释

过太清宫

作者: 范仲淹 〔宋代〕

原文展示:

丑石危松半绿萝,函关真相玉鹾峨。
谁言仙道求难至,自愧阴功积未多。
渺渺云霞开绛节,雝雝鸾凤答空歌。
几时身退琼坛畔,荣利匆匆奈老何。


白话文翻译:

丑陋的石头和危松上仅有一半的绿萝,
山门外景色如同玉般的高峻。
谁说追求仙道就难以达到,我心里感到惭愧,自己的阴德修为还不够。
云霞渺渺,映衬着节日的红色,
鸾凤在空中回应着歌声。
我何时才能在仙坛之畔退隐,
面对荣华富贵,匆忙的生活又能如何?


注释:

  1. 丑石:指外貌丑陋的石头。
  2. 危松:指生长在险峻地方的松树。
  3. 绿萝:一种常见的植物,这里用来营造生机的感觉。
  4. 函关:山门或关口,这里指代太清宫的入口。
  5. 仙道:追求长生不老的道理或方式。
  6. 阴功:指隐秘的德行或修为,通常指不求回报的善行。
  7. 渺渺云霞:形容云霞的缥缈。
  8. 绛节:指节日的盛装。
  9. 雝雝:形容鸟鸣声,给人以美好和谐的感觉。
  10. 琼坛:指仙境或神仙的坛台。

典故解析:

  • 仙道:道教文化中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代表一种超脱世俗的追求。
  • 鸾凤:象征美好和谐的事物,常用于描述高洁的爱情或美好的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他在政治上倡导变法,注重实政,倡导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荣华富贵的淡泊和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太清宫是道教的圣地,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道教文化相结合,表现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诗歌鉴赏:

范仲淹的《过太清宫》是一首融自然景色与道教哲理于一体的诗作。诗开头描绘了丑石与危松的景象,表现出自然的粗犷与生机,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接着,诗人引入了仙道的主题,表达了对自身修为的反思与自愧。尤其是“自愧阴功积未多”,透露出他对个人修养的追求与对世俗功利的淡漠。

后半部分,诗人用“渺渺云霞”和“雝雝鸾凤”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象征着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与境界。最后,诗人提到“几时身退琼坛畔”,表达了他对隐退生活的向往,但又在“荣利匆匆奈老何”中流露出对世俗事物的无奈感。这种矛盾的心态,反映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充满了哲理的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丑石危松半绿萝:开篇即以丑石与危松引入,展现了自然的粗犷之美,暗示了人生的艰难与不完美。
  • 函关真相玉鹾峨:在太清宫的山门前,景色如玉般美丽,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 谁言仙道求难至,自愧阴功积未多:质疑世人对仙道的看法,表达了自己对修行的自省与不足。
  • 渺渺云霞开绛节:描绘了节日的气氛,象征着人间的美好与和谐。
  • 雝雝鸾凤答空歌:鸟鸣声的回应,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几时身退琼坛畔,荣利匆匆奈老何:表达了对隐退生活的渴望,流露出对荣华富贵的无奈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丑石”、“危松”比喻人生的挑战与不完美。
  • 对仗:如“渺渺云霞”与“雝雝鸾凤”,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鸾凤的歌声被赋予了回应的能力,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追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展开,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隐退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丑石:象征人生的艰难与不完美。
  • 危松:代表坚韧与不屈。
  • 云霞:象征美好与理想。
  • 鸾凤:象征和谐与高洁的追求。
  • 琼坛:象征超凡脱俗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丑石”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石头
    • B. 丑陋的石头
    • C. 宝贵的宝石
  2. 诗人对仙道的看法是什么?

    • A. 容易达到
    • B. 难以达到
    • C. 不关心
  3. “几时身退琼坛畔”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 A. 功名利禄
    • B. 隐退生活
    • C. 旅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终南山》
  • 贾岛《题李凝幽居》

诗词对比

  • 范仲淹《过太清宫》李白《庐山谣》:两首诗都涉及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但李白更强调个人的豪放与洒脱,而范仲淹则更注重内心的修为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诗经与汉乐府》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