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端午前保之太傅遗水墨扇及酒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画扇双酒壶,置前兵吏立。
言将国匠奇,重以风义执。
树石冰上看,山河月中入。
便持菖蒲饮,不畏青蝇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前,太傅留下的水墨扇和酒壶。诗中写到,画扇和酒壶前静静地站着一位士兵。他谈到国家的匠人是多么奇特,尤其重视风义(即风尚与道义)。看着冰上的树和石头,山河在月光中显得更为动人。于是便拿起菖蒲饮酒,毫不畏惧青蝇的侵扰。
注释:
- 画扇:指用水墨画出的扇子,寓意文化与艺术的结合。
- 双酒壶:两壶酒,象征着节日的庆祝与欢愉。
- 兵吏:指士兵,强调节日的氛围中也有军人的存在。
- 国匠:国家的工匠,代表手艺和工艺,暗指工匠的技艺和贡献。
- 风义执:坚持风尚与道义,表达人们对传统和道德的重视。
- 菖蒲:端午节的象征,通常用来驱邪避害。
典故解析:
- 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菖蒲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害的作用,尤其是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用菖蒲来保平安。
- 月中入:月光照耀下的山河,象征着美好的自然景色和和谐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德润,号天池,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关注社会现象,尤其对工匠和农民的关注,反映了他对民生的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端午节前夕,反映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热爱,表达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端午节前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与思考。开头两句以“画扇”和“双酒壶”为线索,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节日氛围,接着引入“兵吏立”,则让人联想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士兵的存在暗示着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中间部分“言将国匠奇,重以风义执”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强调了技艺和道德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后半部分通过描绘“树石冰上看,山河月中入”,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意境。
最后一句“便持菖蒲饮,不畏青蝇及”,不仅呼应了端午节的主题,还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展现了梅尧臣作为宋代诗人的艺术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扇双酒壶:描绘了端午节必备的扇子和酒,象征着节日的欢愉。
- 置前兵吏立:士兵站在前面,象征着保家卫国的责任。
- 言将国匠奇:诗人谈及国家的工匠,表达对工匠技艺的赞美。
- 重以风义执:强调道义与风尚的重要性。
- 树石冰上看:描绘自然风光,表现出清凉的意境。
- 山河月中入:自然景色在月光下显得更加迷人。
- 便持菖蒲饮:拿起菖蒲,寓意驱邪迎福。
- 不畏青蝇及:表示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即使有小烦恼也不在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工匠比作国家的支柱,体现其重要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整体结构更加和谐。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工匠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节日和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画扇:象征文化与艺术,体现节日的氛围。
- 酒壶:象征欢愉与庆祝,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 菖蒲:象征驱邪避害的传统习俗,体现对健康平安的追求。
- 山河:象征自然之美,体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菖蒲”在端午节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驱邪避害
- B. 祭祀之物
- C. 食物
-
诗中“兵吏立”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节日的欢庆
- B. 国家责任感
- C. 对工匠的赞美
-
“山河月中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 A. 纷乱的城市
- B. 和谐美丽的自然
- C. 战争的残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端午即事》 by 杜甫
- 《端午日赐衣》 by 陆游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端午即事》同样以端午节为主题,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悲凉。
- 陆游的《端午日赐衣》则表现了对国家和家族的责任感,情感更为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