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侍讲原叔挽词三首
作者:梅尧臣
丹旐秋风急,清笳晓月寒。
明衣裛草露,素士挽桐棺。
行哭宾徒盛,观仪里巷殚。
空余旧编在,千载莫能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悲伤的送别场景,秋风阵阵,红色的帷幔在风中飘动,清晨的寒月映照着送别的仪式。明亮的衣服沾满了草露,素雅的士人抬着桐木棺材。哭声在送客的人群中此起彼伏,送别的仪式在街巷里也达到了高潮。唯有那旧时的书籍仍然留存,可是千年之后再也无法刊印流传。
注释
- 丹旐:红色的帷幔,古时常用于丧礼。
- 清笳:清冷的笛声,这里指送别时的乐器声。
- 明衣:指明亮的衣服,通常是丧服。
- 裛草露:指衣服沾湿了草上的露水,表现出悲伤的情境。
- 素士:指穿着素色服装的士人,象征哀悼。
- 挽桐棺:抬着桐木做的棺材,桐木常用于做棺材,象征着高贵和哀悼。
- 行哭:行列中的哭声,表现出送别的悲伤气氛。
- 宾徒:来参加送别的人,宾客与随行者。
- 观仪:送别的仪式或礼仪。
- 里巷殚:街巷中的哀悼仪式达到极致,殚意为尽。
- 空余旧编在:只有旧书籍仍然存在。
- 千载莫能刊:即使经过千年,也无法再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武子,号东山,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梅尧臣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和人情,常常通过细腻的细节展现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悼念王侍讲(王原叔)而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逝者的哀悼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梅尧臣通过这一首诗,将个人的悲伤情绪与普遍的社会礼仪相结合,展现出深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挽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典型的送别场景和深沉的哀思。开首的“丹旐秋风急”一句,生动地描绘出秋风萧瑟、送别氛围急促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迫切而悲凉的情绪。接着通过“明衣裛草露”展示了送别者的哀伤,他们的衣服沾染了清晨的露水,象征着泪水的滴落和心中无尽的惆怅。
“素士挽桐棺”进一步增强了哀悼的气氛,素色的服装和桐木的棺材都在暗示着高尚与哀痛。在送别的行列中,哭声如潮水般涌动,显示了人们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悲痛。最后两句“空余旧编在,千载莫能刊”则带有哲理意味,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尽管旧书依然存在,但真正的情感和记忆却无法被重现。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自然景象到人事哀思,再到对生命的思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送别场景,体现了梅尧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丹旐秋风急:红色帷幔在秋风中急促地飘动,暗示送别的急切和悲伤。
- 清笳晓月寒:清晨的寒月和笛声交织,增添了送别的冷清气氛。
- 明衣裛草露:明亮的衣服沾满了草上的露水,象征着悲伤和泪水的痕迹。
- 素士挽桐棺:素色的士人抬着桐木棺材,突出了送别的庄重和哀痛。
- 行哭宾徒盛:哭声在送客的人群中此起彼伏,表现出送别的悲痛。
- 观仪里巷殚:送别的仪式在街巷里达到高潮,显示出哀悼的氛围。
- 空余旧编在:唯一剩下的只是旧书籍,体现出对时间的无奈感。
- 千载莫能刊:即使经过千年,也无法再版流传,象征着记忆的消逝。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了对仗,如“明衣裛草露,素士挽桐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秋风”、“寒月”、“草露”等意象,营造出冷清、悲伤的氛围。
- 比喻:通过对比旧书和逝者的关系,表现生命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深入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哀悼的情感,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对记忆的珍视,传达了一种深切的生命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旐:象征哀悼和庄重。
- 秋风:象征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清笳:代表送别时的悲伤和肃穆。
- 明衣和素士:象征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 桐棺:象征着高贵与死亡的庄重。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沉重的哀悼氛围,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死亡的尊重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丹旐”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帷幔
- B. 蓝色丝带
- C. 白色花朵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明衣裛草露”表达了__的情感。
-
判断题:诗中“千载莫能刊”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对/错)
答案
- A
- 哀伤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这些作品同样探讨了生命、离别和对时间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杜甫:梅尧臣的挽词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杜甫则常以国家大事和个人命运交织,表达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对比显示了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侧重点上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创作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
- 梅尧臣相关的研究论文和书籍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诗词的魅力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