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地无冰雪,常疑暖作灾。
昼昏山雾合,寒变海风来。
垅麦衔芒早,梅花带叶开。
客中归未得,几事渐相催。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土地没有冰雪,常常怀疑这样的温暖会导致灾害。
白天和傍晚山上的雾气弥漫,寒风从海上吹来。
田里的麦子已经早早地抽穗,梅花也带着新叶绽放。
作为客居他乡的人,归家的心情未能实现,心中事物渐渐催促着我。
注释:
字词注释:
- 南地: 南方地区,这里指代温暖的南方。
- 无冰雪: 没有冰雪,暗示气候温暖。
- 疑: 怀疑、猜测。
- 暖作灾: 认为温暖的气候可能会带来灾害。
- 昼昏: 白天和傍晚。
- 山雾合: 山上雾气弥漫,形容天气阴沉。
- 寒变海风: 寒冷的变化,海风带来寒意。
- 垅麦: 田里的麦子。
- 衔芒早: 麦子早早抽穗。
- 梅花带叶: 梅花已经开花并长出新叶。
- 客中归未得: 身在他乡,尚未能够归家。
- 几事渐相催: 内心的事务让自己越来越迫切想要回家。
典故解析:
此诗未直接引用典故,但表达的情感与南方的气候特点及归乡的思念情感相结合,反映了古代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生卒年不详,宋代),字景纯,号复古,晚号夜雨,福建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方,反映了诗人对南方温暖气候的感受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归乡的渴望。
诗歌鉴赏:
《泉南》通过描绘南方温暖的气候以及诗人对归乡的思念,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诗的开头便引入了南方特有的气候特征,诗人对温暖的疑虑,似乎在暗示温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灾难,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关切与思考。接着,通过“昼昏山雾合,寒变海风来”,展现了南方天气的变化,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中提到的“垅麦衔芒早,梅花带叶开”,描绘了春天的生机,麦田里已经抽穗,梅花也开始绽放新叶,预示着生机勃勃的季节。然而,尽管自然界如此繁盛,诗人却仍然感到心中无尽的思念与忧虑,尤其是“客中归未得,几事渐相催”的叹息,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渴望和对归家的迫切心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它不仅是对南方春天的描绘,也是对游子心境的深刻刻画,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思乡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地无冰雪: 诗人首先描绘了南方的温暖气候,表明没有冰雪的严寒,传达出一种安逸的感觉。
- 常疑暖作灾: 由于气候的过于温暖,诗人心中隐隐担忧,这样的气候是否会带来灾难。
- 昼昏山雾合: 白天和傍晚,山中的雾气聚集,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
- 寒变海风来: 从海上吹来的寒风,打破了温暖的氛围,带来了一丝凉意。
- 垅麦衔芒早: 描写田里的麦子已经抽穗,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 梅花带叶开: 梅花带着新叶开放,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客中归未得: 作为游子,诗人心中有归家的渴望,但未能实现。
- 几事渐相催: 诗人内心的各种思绪与责任不断催促着自己归家。
修辞手法:
- 对仗: “昼昏”与“寒变”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 通过“暖作灾”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
- 意象: 采用“南地”“山雾”“海风”等意象,构建出一个丰富的自然环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南方春天的描绘,诗人展示了生机与忧虑并存的情感,体现了对归家的渴望同时又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地: 象征着温暖与生机。
- 冰雪: 代表着寒冷与苦难。
- 山雾: 体现了自然的神秘与变化。
- 海风: 象征着外界的干扰与寒冷。
- 麦子: 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 梅花: 代表着坚韧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南地无冰雪”表达了什么样的天气特点?
A. 寒冷
B. 温暖
C. 多雨
答案: B -
诗人对南方的温暖气候有何疑虑?
A. 会导致丰收
B. 会造成灾害
C. 会引起人们的欢笑
答案: B -
“客中归未得”中的“客”指的是谁?
A. 诗人的朋友
B. 诗人自己
C. 诗人的家人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现孤独与思乡之情。
- 杜甫的《春望》:描绘春天的生机与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词对比:
- 与唐代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但《泉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鹿柴》则强调了自然的静谧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阅读古诗词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