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三学士人论事三书 其一
作者: 戴复古 〔宋代〕
邦计伤虚耗,边民苦乱离。
诸公事缄默,三学论安危。
灾异天垂戒,脩为国可医。
传闻上元夜,绝似太平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国家的计策因虚耗而受损,边疆的百姓因战乱而饱受离苦。许多官员对此却选择沉默,关于三位学者的讨论则涉及国家的安危。天灾与异象频现,提醒我们要好好治国,这样才能医治国家的病痛。最近传闻在元宵节的夜晚,竟然如同太平盛世一般的祥和。
注释:
- 邦计: 国家计策。
- 虚耗: 浪费、消耗。
- 边民: 边疆的百姓。
- 缄默: 沉默不语。
- 三学: 指三位学者,可能是指具体的历史人物或学派。
- 灾异: 灾难和异象。
- 脩: 修治、治理。
- 上元夜: 元宵节的夜晚,象征团圆与平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子复,号复古,南宋时期的诗人,因其对时事的关注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著称。他的诗歌风格常结合政治、社会现象,抒发个人情怀和对国家的关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那时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内忧外患,民众生活困苦。戴复古作为一名士人,深感国事之艰,故作此诗以抒心中忧虑,并希望唤醒官员对国家治理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国家现状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民众苦难的同情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开篇提到“邦计伤虚耗”,直接指出国家政策的失误和资源的浪费,反映出当时统治者在治理上的无能与盲目。而“边民苦乱离”则更是将目光聚焦在民众的苦难与离散,展现了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
接下来,诗人提到“诸公事缄默”,暗指当权者对国家危机的无动于衷,令人感到无奈与失望。此时,三位学者的讨论成为了诗中的一丝希望,似乎在暗示着通过学术的力量可以找到解决之道。
“灾异天垂戒”一联则警示人们,天灾频繁是对人间治理不善的警告,必须认真对待国家的治理问题。最后一句“传闻上元夜,绝似太平时”则以元宵节的祥和场景作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渴望,期盼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言辞简练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有对未来的美好寄托,是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邦计伤虚耗: 指国家的计策和政策因无效或错误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 边民苦乱离: 描绘了边疆百姓在战乱中的苦楚与离散状态。
- 诸公事缄默: 强调官员对此事的沉默,反映出政治上的无能。
- 三学论安危: 提到三位学者在讨论国家安危,暗示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
- 灾异天垂戒: 天灾与异象的出现是对人间治理不善的警示。
- 脩为国可医: 治理国家是可以修复的,暗含期望和信心。
- 传闻上元夜: 通过对比元宵夜的祥和,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邦计伤虚耗,边民苦乱离”,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灾异天垂戒”中将天灾比作警告,形象生动。
- 对比: 通过“上元夜”与国家现状的对比,突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旨在于表达对国家治理的忧虑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渴望。诗人希望借由学者的聪明才智,能够修补国家的创伤,恢复和平与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邦计: 代表国家的治理与政策。
- 边民: 代表受战争影响的普通百姓。
- 灾异: 代表天灾与社会不安定的象征。
- 上元夜: 代表着团圆与祥和的理想状态。
这些意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与民众的关切,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及其对人民生活的直接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邦计伤虚耗”中的“邦计”指什么?
- A. 国家政策
- B. 个人计划
- C. 家庭事务
-
诗中提到的“三学”是指:
- A. 三位学者
- B. 三个学科
- C. 三种灾难
-
“灾异天垂戒”意思是:
- A. 天灾是警示
- B. 天气变化
- C. 天上有异象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 同样表现了国家动荡与民众苦难的主题,杜甫通过对春天的景象描绘,表达了对家国的忧虑与思念,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与忧国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戴复古诗词研究》
此诗的分析与学习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歌本身,也能够引发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