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子浚师》

时间: 2024-12-31 22:44:24

吾父性我时,四十头未白。

今我又四旬,父已归窀穸。

方幸两慈亲,侍奉永朝夕。

胡为十年中,双亲痛疾革。

哀哉父母恩,欲报形骸隔。

年载困名途,岁月皆虚掷。

虽然作冷官,难免素餐责。

有书岂不读,吾父留手迹。

有杯岂不举,吾母留口泽。

显扬纵未能,光阴须爱惜。

汝年已十三,留心在经籍。

立志贵精勤,求师重诱掖。

少壮能几何,珍重驹过隙。

莫学我无闻,老大悲何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示儿子浚师
作者:方士鼐 〔清代〕

吾父性我时,四十头未白。
今我又四旬,父已归窀穸。
方幸两慈亲,侍奉永朝夕。
胡为十年中,双亲痛疾革。
哀哉父母恩,欲报形骸隔。
年载困名途,岁月皆虚掷。
虽然作冷官,难免素餐责。
有书岂不读,吾父留手迹。
有杯岂不举,吾母留口泽。
显扬纵未能,光阴须爱惜。
汝年已十三,留心在经籍。
立志贵精勤,求师重诱掖。
少壮能几何,珍重驹过隙。
莫学我无闻,老大悲何益。

白话文翻译

我父亲在世时,四十岁时头发还没有变白。
如今我也四十岁,父亲却已归入地下。
我幸好有双亲在世,日日侍奉他们。
为何在这十年中,双亲都遭受疾病的折磨?
可悲啊父母之恩,想要报答却又身体无法相见。
年复一年困在名利的道路上,岁月都虚度而过。
虽然我做了个无权的官,难免受到素餐的责备。
有书籍又岂能不读,我父亲留下了手迹。
有酒杯又岂能不举,我母亲留下了口德。
即使显扬的理想未能实现,光阴也必须珍惜。
你已十三岁,要把心思放在经典书籍上。
立志要重视精勤,求师要重视引导。
年轻时能有多少,珍惜时光如同白驹过隙。
不要像我一样无闻,老了后才感到悲伤何益?

注释

  • : 这里指的是性情或品性。
  • 头未白: 意为头发未白,象征年轻。
  • 窀穸: 指坟墓,表示死亡。
  • 侍奉: 指孝顺地侍奉父母。
  • 痛疾革: 形容父母因病重而去世。
  • 素餐责: 指因做官无能,受到的指责。
  • 手迹: 指父亲留下的文字,提示父亲的学识和教导。
  • 口泽: 指母亲的德行和教诲。
  • 经籍: 指经典书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 重诱掖: 指重视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关于孝道和学习的传统思想。提及的“父母恩”与“读书”的联系,展示了对教育和知识传承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士鼐,清代诗人,生于1650年,卒于1715年,字元义,号百川,福建人。方士鼐以诗词见长,尤以对父母的孝道和教育的重视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方士鼐经历了父母的去世后写成,表达了对父母深切的怀念和对儿子教育的期望,体现了清代对孝道与教育的重视。

诗歌鉴赏

《示儿子浚师》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自己父亲的追忆,表达了对父母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儿子未来的殷切期望。诗的开头以对父亲的回忆切入,展现出时间流逝的无情,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悲哀。接着,诗人反思自己在父母生前未能尽到应有的孝道和责任,感到愧疚和遗憾。

诗中反复提到的“父母恩”与“报答”之间的矛盾,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父母的爱时常常感到的无能为力。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儿子的教导,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珍惜时间的必要。诗人在对儿子的期许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提醒年轻人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次分明,既有对父母的深情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与责任感,展现出方士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孝道的践行。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吾父性我时,四十头未白。:回忆父亲在自己四十岁的时光,暗示自己也已到中年。
    • 今我又四旬,父已归窀穸。:感叹时间流逝,父亲已经去世。
    • 方幸两慈亲,侍奉永朝夕。:尽心侍奉双亲,珍惜相处的时光。
    • 胡为十年中,双亲痛疾革。:疑问为何在过去十年内,父母都遭受疾病。
    • 哀哉父母恩,欲报形骸隔。:感叹父母恩情,想要报答却无法。
    • 年载困名途,岁月皆虚掷。:感到年年在名利的困扰中虚度光阴。
    • 虽然作冷官,难免素餐责。:即使在官场上无所作为,也会受到责备。
    • 有书岂不读,吾父留手迹。:提醒自己读书,因父亲留下的书卷。
    • 有杯岂不举,吾母留口泽。:提到母亲的教诲,强调饮酒的德行。
    • 显扬纵未能,光阴须爱惜。:即使未能显扬声名,也要珍惜时光。
    • 汝年已十三,留心在经籍。:对儿子说,已经十三岁,应该专心学习经典。
    • 立志贵精勤,求师重诱掖。: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学习要勤奋,重视师长的引导。
    • 少壮能几何,珍重驹过隙。:提醒年轻人要珍惜时间,光阴似箭。
    • 莫学我无闻,老大悲何益。:告诫儿子不要学自己一事无成,老了只会后悔。
  2.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通过对比父母的恩情与自身的无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
    • 比喻: “光阴须爱惜”运用比喻,强调时间的宝贵。
    • 排比: 多处使用排比结构,增强语势,提高情感的表达。
  3.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孝道与教育,强调对父母的感恩、对时间的珍惜、以及对子女教育的期望。诗人以个人经历为例,告诫后辈应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意象分析

  • 父母: 代表着慈爱与关怀,体现了人对亲情的依赖。
  • 光阴: 象征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每一刻。
  • 书籍: 象征知识与智慧,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 : 象征母亲的教诲与道德观念。
  • 经籍: 代表经典文化与学术,提醒后辈要重视传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作者几岁时父亲已经去世?

    • A. 40岁
    • B. 30岁
    • C. 50岁
    • D. 20岁
  2. 诗中提到的“留心在经籍”指的是什么?

    • A. 读小说
    • B. 学习经典书籍
    • C. 玩乐器
    • D. 打球
  3. 诗人特别强调要“重视什么”?

    • A. 时间
    • B. 朋友
    • C. 学习
    • D. 旅行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游子吟》 - 孟郊
  • 《春夜喜雨》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游子吟》: 诗中同样表达了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与思念,体现了古代诗人对亲情的敏感与珍视。
  • 《静夜思》: 与《示儿子浚师》一样,都是对故乡、亲情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时间的无奈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方士鼐诗文研究》

相关诗句

吾父性我时,四十头未白。下一句是什么

今我又四旬,父已归窀穸。上一句是什么

今我又四旬,父已归窀穸。下一句是什么

方幸两慈亲,侍奉永朝夕。上一句是什么

方幸两慈亲,侍奉永朝夕。下一句是什么

胡为十年中,双亲痛疾革。上一句是什么

胡为十年中,双亲痛疾革。下一句是什么

哀哉父母恩,欲报形骸隔。上一句是什么

哀哉父母恩,欲报形骸隔。下一句是什么

年载困名途,岁月皆虚掷。上一句是什么

年载困名途,岁月皆虚掷。下一句是什么

虽然作冷官,难免素餐责。上一句是什么

虽然作冷官,难免素餐责。下一句是什么

有书岂不读,吾父留手迹。上一句是什么

有书岂不读,吾父留手迹。下一句是什么

有杯岂不举,吾母留口泽。上一句是什么

有杯岂不举,吾母留口泽。下一句是什么

显扬纵未能,光阴须爱惜。上一句是什么

吾父性我时,下一句是什么

四十头未白。上一句是什么

四十头未白。下一句是什么

今我又四旬,上一句是什么

今我又四旬,下一句是什么

父已归窀穸。上一句是什么

父已归窀穸。下一句是什么

方幸两慈亲,上一句是什么

方幸两慈亲,下一句是什么

侍奉永朝夕。上一句是什么

侍奉永朝夕。下一句是什么

胡为十年中,上一句是什么

胡为十年中,下一句是什么

双亲痛疾革。上一句是什么

双亲痛疾革。下一句是什么

哀哉父母恩,上一句是什么

哀哉父母恩,下一句是什么

欲报形骸隔。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