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楼有感》

时间: 2025-01-17 10:48:23

一别高楼又七年,登临恰值暮秋天。

分无佳句夸名士,谁肯怜才到谪仙。

山杂乱云归塔顶,江留残照落帆前。

金陵十度真堪笑,赢得千丝雪满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太白楼有感
方士鼐 〔清代〕

一别高楼又七年,
登临恰值暮秋天。
分无佳句夸名士,
谁肯怜才到谪仙。
山杂乱云归塔顶,
江留残照落帆前。
金陵十度真堪笑,
赢得千丝雪满颠。


白话文翻译:

离开这座高楼已经七年了,
这次登楼正值深秋时节。
没有佳句来夸耀名士,
谁会怜惜被贬谪的才子呢?
山上云雾缭绕归向塔顶,
江水映照夕阳,残帆漂浮在前。
金陵十次游览真让人想笑,
赢得满头白雪,真是可笑。


注释:

字词注释

  • 高楼:指太白楼,是一座著名的楼阁。
  • 谪仙:贬谪的仙人,指被贬的才子,带有自嘲意味。
  • 金陵:指南京,古称金陵。
  • 千丝雪:形容头发白了,意指年老。

典故解析

  • 太白楼:历史上与许多诗人有关,如李白,表达高远的志向。
  • 谪仙:常用来形容那些才华横溢却遭遇不公的人,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士鼐(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多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离开高楼七年后,回望往昔,感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正值暮秋,情绪愈加沉重,反映出他对人生际遇的思索。


诗歌鉴赏:

《登太白楼有感》是一首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个人情感的古诗。诗人在七年后再次登上太白楼,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自己遭遇的变迁。诗的开头以“高楼”引入,显得既亲切又遥远,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随着季节的变化,秋天的愁苦也渐渐渗透到诗中。

诗人以“分无佳句夸名士”自谦,表现了他对自身才能的怀疑和对社会的不满。这里的“谪仙”一词,既是对自我的调侃,也是对历史上被贬谪的才子的共鸣,显示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描写,山云与江水的自然景象交织,形成了诗的意象美。诗人通过“山杂乱云归塔顶”与“江留残照落帆前”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个人心境的孤独,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层次。

最后两句以“金陵十度真堪笑”引出对往昔的反思,历经十次游历,却只换来满头白发,带有一种无奈的自嘲与对人生的思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慨。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同时也折射出普遍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别高楼又七年:表达了与高楼的离别已久,时间的流逝。
  2. 登临恰值暮秋天:在深秋时节重登高楼,暗示了生命的凋零。
  3. 分无佳句夸名士:没有好的诗句来歌颂名士,表现出诗人的自谦与失落。
  4. 谁肯怜才到谪仙:对被贬谪的自我感到无奈,表现出对社会的不公。
  5. 山杂乱云归塔顶:描绘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虚幻而孤独的氛围。
  6. 江留残照落帆前:江面上夕阳的余晖照在漂浮的船帆上,展现出一种凄美的景象。
  7. 金陵十度真堪笑:形容自己多次游览金陵,感到可笑的处境。
  8. 赢得千丝雪满颠:头发白了,暗示年华已逝,带有自嘲意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杂乱云归塔顶,江留残照落帆前”,形成对称的结构。
  • 比喻:用“千丝雪”形容白发,形象生动。
  • 拟人:自然景象如山云、江水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感情色彩。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出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自身处境的自嘲。诗人在自然景观中寻求情感的共鸣,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楼:象征着理想与抱负。
  • 暮秋:象征着生命的衰退与时光的流逝。
  • :象征着变幻无常的命运。
  • 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动与永恒的追忆。
  • 金陵:象征着过往的记忆与人生的旅程。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构成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传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楼”是哪一座?

    • A. 黄鹤楼
    • B. 太白楼
    • C. 岳阳楼
    • D. 望海楼
  2. “谪仙”指的是?

    • A. 失意的才子
    • B. 仙人
    • C. 名士
    • D. 诗人
  3. 诗中提到的“金陵”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上海
    • C. 南京
    • D. 西安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反映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思索。
  • 《静夜思》(李白):展现了浓厚的乡愁和对故土的眷恋。

诗词对比

  • 《登高》(王勃)与《登太白楼有感》均表现了对人生的反思,但王勃更侧重于豪情壮志,而方士鼐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身遭遇的无奈与自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方士鼐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