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朱旗画戟拥晴沙,锦缆牙樯照浪花。佳气迥浮江北树,晓光初绚海东霞。云中鸾凤扶丹毂,水底鱼龙识翠华。不用临流羡天堑,只今四海尽为家。
白话文翻译:
红色的旗帜和绘有图案的戟在晴朗的沙滩上簇拥着,华丽的缆绳和象牙装饰的桅杆映照在浪花上。美好的气息远远地飘浮在江北的树木之上,清晨的光芒初次绚烂地照耀在东海的霞光上。云中的凤凰扶持着红色的车轮,水底的鱼龙认识着翠绿的华盖。不需要站在河边羡慕天堑的壮丽,因为现在整个四海都成了我们的家。
注释:
- 朱旗:红色的旗帜。
- 画戟:绘有图案的戟。
- 锦缆:华丽的缆绳。
- 牙樯:象牙装饰的桅杆。
- 佳气:美好的气息。
- 迥浮:远远地飘浮。
- 晓光:清晨的光芒。
- 绚:绚烂。
- 鸾凤: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
- 丹毂:红色的车轮。
- 鱼龙:水中的生物。
- 翠华:翠绿的华盖,指帝王的仪仗。
- 天堑:天然的壕沟,常指长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棨(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子棨,号东篱,江西吉水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此诗描绘了皇帝车驾渡江的壮观场面,展现了帝国的繁荣和安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皇帝车驾渡江的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华丽的语言,表达了皇帝的威严和国家的繁荣。诗中“只今四海尽为家”一句,体现了当时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华丽的语言,描绘了皇帝车驾渡江的壮观场面。首联以“朱旗画戟”和“锦缆牙樯”描绘了仪仗的华丽,颔联以“佳气迥浮”和“晓光初绚”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好,颈联以“云中鸾凤”和“水底鱼龙”描绘了神兽的扶持和认识,尾联以“不用临流羡天堑”表达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整首诗语言华丽,意象丰富,情感热烈,展现了帝国的繁荣和皇帝的威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朱旗画戟”和“锦缆牙樯”描绘了仪仗的华丽,展现了皇帝的威严。
- 颔联:通过“佳气迥浮”和“晓光初绚”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好,展现了国家的繁荣。
- 颈联:通过“云中鸾凤”和“水底鱼龙”描绘了神兽的扶持和认识,展现了皇帝的吉祥。
- 尾联:通过“不用临流羡天堑”表达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展现了皇帝的威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朱旗画戟”比喻仪仗的华丽,“锦缆牙樯”比喻仪仗的华丽。
- 拟人:如“云中鸾凤扶丹毂”拟人化神兽扶持皇帝,“水底鱼龙识翠华”拟人化鱼龙认识皇帝。
- 对仗:如“朱旗画戟”对“锦缆牙樯”,“佳气迥浮”对“晓光初绚”。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帝车驾渡江的壮观场面,展现了帝国的繁荣和皇帝的威严,表达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意象分析:
- 朱旗画戟:象征皇帝的威严。
- 锦缆牙樯:象征仪仗的华丽。
- 佳气迥浮:象征国家的繁荣。
- 晓光初绚:象征国家的繁荣。
- 云中鸾凤:象征皇帝的吉祥。
- 水底鱼龙:象征皇帝的吉祥。
- 天堑: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朱旗画戟”和“锦缆牙樯”描绘了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仪仗的华丽 C. 皇帝的威严 D. 国家的繁荣
-
诗中“佳气迥浮”和“晓光初绚”描绘了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仪仗的华丽 C. 皇帝的威严 D. 国家的繁荣
-
诗中“云中鸾凤”和“水底鱼龙”描绘了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仪仗的华丽 C. 皇帝的吉祥 D. 国家的繁荣
-
诗中“不用临流羡天堑”表达了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仪仗的华丽 C. 皇帝的威严 D. 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答案:1. B 2. A 3. C 4.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描绘了国家的繁荣和皇帝的威严。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描绘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曾棨《车驾渡江》:都描绘了国家的繁荣和皇帝的威严,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皇帝的期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曾棨《车驾渡江》:都描绘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祝福和对皇帝的敬仰。
参考资料:
- 《全唐诗》
- 《全宋诗》
- 《全元诗》
- 《全明诗》
- 《全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