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正倚大师庵居》
时间: 2025-01-06 11:57: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僧正倚大师庵居 曾巩 〔宋代〕
兰裓方袍振锡回,结茅萧寺远尘埃。 五峰日破朝云出,三谷花浮涧水来。 风散异香禅榻静,鸟窥清呗法筵开。 因过旧国枌榆地,松麈高谈喜暂陪。
白话文翻译
穿着兰花图案的袈裟,手持锡杖的僧人归来,他在远离尘嚣的萧寺中结茅而居。 五座山峰在日出时破开朝云,三条山谷中的花朵随涧水漂流而来。 风中散布着异香,禅榻显得格外宁静,鸟儿窥视着清脆的诵经声,法会开始。 因为经过旧国的枌榆之地,与高僧在松树下畅谈,感到喜悦且暂时陪伴。
注释
- 兰裓方袍:指僧人穿着的带有兰花图案的袈裟。
- 振锡:手持锡杖,象征僧人的修行和归途。
- 结茅萧寺:在萧条的寺庙中结茅而居,表示僧人的隐居生活。
- 五峰日破朝云出:形容山峰在日出时破开朝云的壮丽景象。
- 三谷花浮涧水来:形容山谷中的花朵随涧水漂流而来的美景。
- 风散异香禅榻静:风中散布着异香,禅榻显得宁静。
- 鸟窥清呗法筵开:鸟儿窥视着清脆的诵经声,法会开始。
- 因过旧国枌榆地:因为经过旧国的枌榆之地。
- 松麈高谈喜暂陪:在松树下与高僧畅谈,感到喜悦且暂时陪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山中修行的生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僧人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境界。诗中融入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山中修行的生活。首联“兰裓方袍振锡回,结茅萧寺远尘埃”直接点明了僧人的身份和居所,远离尘世的喧嚣。颔联“五峰日破朝云出,三谷花浮涧水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山中的壮丽与宁静。颈联“风散异香禅榻静,鸟窥清呗法筵开”进一步以风、鸟为媒介,传达了禅修的宁静与法会的庄严。尾联“因过旧国枌榆地,松麈高谈喜暂陪”则表达了诗人对高僧的敬仰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兰裓方袍振锡回:描绘僧人归来的形象,兰裓方袍象征僧人的身份,振锡表示归途。
- 结茅萧寺远尘埃:僧人在萧条的寺庙中结茅而居,远离尘世的喧嚣。
- 五峰日破朝云出:山峰在日出时破开朝云,形成壮丽的景象。
- 三谷花浮涧水来:山谷中的花朵随涧水漂流而来,展现自然的美丽。
- 风散异香禅榻静:风中散布着异香,禅榻显得宁静,传达禅修的氛围。
- 鸟窥清呗法筵开:鸟儿窥视着清脆的诵经声,法会开始,展现法会的庄严。
- 因过旧国枌榆地:因为经过旧国的枌榆之地,引出与高僧的相遇。
- 松麈高谈喜暂陪:在松树下与高僧畅谈,感到喜悦且暂时陪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五峰日破朝云出”中的“破”字,比喻山峰如破开朝云。
- 拟人:如“鸟窥清呗法筵开”中的“窥”字,赋予鸟儿人的行为。
- 对仗:如“五峰日破朝云出,三谷花浮涧水来”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僧人修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主题。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传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僧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裓方袍:象征僧人的身份和修行。
- 五峰日破朝云出:象征自然的壮丽和宁静。
- 三谷花浮涧水来:象征自然的美丽和流动。
- 风散异香禅榻静:象征禅修的宁静和氛围。
- 鸟窥清呗法筵开:象征法会的庄严和神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兰裓方袍振锡回”中的“振锡”指的是什么? A. 手持锡杖 B. 振动锡杖 C. 锡杖的声音 D. 锡杖的形状
-
诗中“五峰日破朝云出”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山峰在日出时破开朝云 B. 山峰在日落时破开朝云 C. 山峰在夜晚破开朝云 D. 山峰在白天破开朝云
-
诗中“鸟窥清呗法筵开”中的“窥”字表达了什么? A. 鸟儿的好奇 B. 鸟儿的警觉 C. 鸟儿的窥视 D. 鸟儿的欢快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修的向往。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僧的敬仰。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曾巩的《僧正倚大师庵居》都描绘了山中的宁静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而曾巩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对宋诗有深入的解读。
- 《唐宋诗鉴赏辞典》:对唐宋时期的诗作有详细的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