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晴赴田中》

时间: 2025-01-06 11:16:33

自愁雨破西岭出,只看水缘南涧生。

青天忽从树杪见,白日渐向谷中明。

豳公涤场不可失,陶令负禾须自行。

归时小榼掐搊亦满,固有阿连相伴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晴赴田中 曾巩 〔宋代〕

自愁雨破西岭出,只看水缘南涧生。 青天忽从树杪见,白日渐向谷中明。 豳公涤场不可失,陶令负禾须自行。 归时小榼掐搊亦满,固有阿连相伴倾。

白话文翻译:

我因雨停而忧愁,西岭的雨水已经流尽,只见到南涧的水流不断增长。 突然间,青天从树梢间显现,白日也逐渐向谷中明亮起来。 豳公在田间劳作,不可错过收获的时机,陶令也必须亲自背负禾捆。 回家时,小酒杯也装满了酒,因为有阿连相伴,一起畅饮。

注释:

  • 西岭:指西边的山岭。
  • 南涧:指南边的溪流。
  • 树杪:树梢。
  • 豳公:指古代豳国的君主,这里泛指农夫。
  • 涤场:指在田间劳作。
  • 陶令:指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居田园著称。
  • 负禾:背负收割的禾稻。
  • 小榼:小酒杯。
  • 掐搊:装满。
  • 阿连:指作者的亲友或同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雨后天晴时前往田间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诗中通过对天气变化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农耕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情感投入。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后天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田园生活的场景。首两句通过对雨水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中间两句以青天和白日的出现,象征着天气的转好和心情的愉悦。后两句则通过豳公和陶令的形象,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劳作的认同。最后两句以归家饮酒的情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满足。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愁雨破西岭出,只看水缘南涧生。
    •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雨停的忧愁,西岭的雨水已经流尽,南涧的水流不断增长。
  2. 青天忽从树杪见,白日渐向谷中明。
    • 这句诗描绘了天气的突然转好,青天从树梢间显现,白日也逐渐向谷中明亮起来。
  3. 豳公涤场不可失,陶令负禾须自行。
    • 这句诗通过豳公和陶令的形象,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劳作的认同。
  4. 归时小榼掐搊亦满,固有阿连相伴倾。
    • 这句诗以归家饮酒的情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天忽从树杪见”,将青天的出现比喻为从树梢间显现。
  • 拟人:如“白日渐向谷中明”,赋予白日以人的动作,逐渐向谷中明亮。
  • 对仗:如“豳公涤场不可失,陶令负禾须自行”,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田园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西岭、南涧:描绘了雨后的自然景色。
  • 青天、白日:象征着天气的转好和心情的愉悦。
  • 豳公、陶令: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劳作的认同。
  • 小榼、阿连: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西岭”和“南涧”分别指什么?
    • 西岭:西边的山岭。
    • 南涧:南边的溪流。
  2. 诗中的“豳公”和“陶令”分别指谁?
    • 豳公:泛指农夫。
    • 陶令:指陶渊明。
  3. 诗中的“小榼”和“阿连”分别指什么?
    • 小榼:小酒杯。
    • 阿连:作者的亲友或同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和自然景色的美丽。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曾巩的《喜晴赴田中》:两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但陶渊明的诗更多地表现了隐逸的情怀,而曾巩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劳作的认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可以与曾巩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