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堤 濯清亭 张栻 〔宋代〕
芙蓉岂不好,濯濯清涟漪。 采之不盈把,怊怅暮忘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芙蓉花难道不美吗?在清澈的水波中摇曳生姿。采摘它却不满一把,黄昏时分惆怅得忘记了饥饿。
注释:
字词注释:
- 芙蓉:指荷花。
- 濯濯:清澈的样子。
- 清涟漪:清澈的水波。
- 怊怅:惆怅,忧愁的样子。
- 暮忘饥:黄昏时分忘记了饥饿。
典故解析:
- 本诗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约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文学家、哲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诗文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张栻游历江南时,见荷花盛开,心生感慨,遂作此诗以抒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荷花在清澈水波中的美丽姿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诗中“濯濯清涟漪”一句,以清澈的水波映衬荷花的娇艳,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然而,“采之不盈把”却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惆怅,似乎在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与难以把握。“怊怅暮忘饥”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诗人因沉醉于美景而忘记了饥饿,这种忘我的境界正是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芙蓉岂不好”,直接赞美荷花之美。
- 第二句“濯濯清涟漪”,描绘荷花在清澈水波中的美丽姿态。
- 第三句“采之不盈把”,表达诗人采摘荷花的无奈,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与难以把握。
- 第四句“怊怅暮忘饥”,诗人因沉醉于美景而忘记了饥饿,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濯濯清涟漪”中的“濯濯”形容水波清澈,比喻荷花在清澈水波中的美丽姿态。
- 拟人:“怊怅暮忘饥”中的“怊怅”赋予了诗人情感,使其显得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荷花在清澈水波中的美丽姿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美好事物短暂与难以把握的无奈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芙蓉:象征美丽与纯洁。
- 清涟漪:象征清澈与宁静。
- 怊怅:象征忧愁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濯濯清涟漪”形容的是什么? A. 荷花 B. 水波 C. 天空 D. 山川
- 诗中“怊怅暮忘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D. 惊讶
- 诗中“采之不盈把”暗示了什么? A. 荷花的美丽 B. 荷花的短暂 C. 荷花的数量 D. 荷花的香气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美好事物短暂与难以把握的无奈。
诗词对比:
- 张栻《柳堤 濯清亭》与朱熹《观书有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但张栻的诗更多了一份惆怅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张栻诗歌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