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阮郎归
作者: 毛滂 〔宋代〕
雨余烟草弄春柔。
芳郊翠欲流。
暖风时转柳花球。
晴光烂不收。
红尽处,绿新稠。
秾华只暂留。
却应留下等闲愁。
令人双鬓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雨后烟雾缭绕的柔和景象,芳香的郊野一片翠绿,仿佛要流动起来。暖风轻轻吹动着柳树上的花朵,阳光明媚却又难以捕捉。到了花红尽处,新绿愈加浓稠,繁华的景象只是暂时的。最终,只能留下那无尽的闲愁,让人感受到渐渐染白的双鬓。
注释
- 雨余:雨过之后。
- 烟草:指烟雾和草木,形容春天景色。
- 芳郊:芬芳的郊野。
- 翠欲流:形容绿意盎然,仿佛要流动。
- 暖风时转:暖风偶尔吹来。
- 柳花球:柳树开花的样子。
- 晴光烂不收:阳光明亮却无法收尽。
- 红尽处:花儿凋谢的地方。
- 绿新稠:新绿更为浓密。
- 秾华:繁华的景象。
- 等闲愁:无所事事的愁苦。
- 双鬓秋:形容人因愁苦而鬓发渐白,似秋天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约1050年-约1120年),字子光,号梅溪,晚号梅溪隐者,宋代词人,生于今浙江省。他的词风清新脱俗,抒情细腻,往往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毛滂的词大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阮郎归》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繁荣,文人雅士追求诗词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春天是一个新的开始,代表着希望与生机,而这首词正是对春天的感受和对繁华稍纵即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阮郎归》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后的宁静与生机,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首句“雨余烟草弄春柔”便营造出一种清新、柔美的氛围,仿佛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随后的“芳郊翠欲流”则通过“翠欲流”这一形象,表现出春天那种勃勃生机的状态,给人以视觉与心理上的享受。
词中的“暖风时转柳花球”,让人感受到春风的温暖与轻柔,柳树的花朵随风摇曳,生动地展现了春日的活泼与明媚。而“晴光烂不收”,则暗示了阳光的美好却难以长久地把握,隐含着对美好时光稍纵即逝的感慨。
在词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红尽处,绿新稠”描绘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这种更迭不仅是自然的法则,更映射了人生的无常。“秾华只暂留”一语,表现出对繁华瞬息万变的感慨,最后“却应留下等闲愁”,则是对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整首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层层递进,最终将情感引向深邃,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不禁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余烟草弄春柔:雨后的春天,草木在烟雾中显得柔和。
- 芳郊翠欲流:芳香的郊野一片翠绿,似乎要流动。
- 暖风时转柳花球:暖风偶尔吹动柳树的花朵,生动而轻盈。
- 晴光烂不收:阳光明媚,却难以把握。
- 红尽处,绿新稠:花儿凋谢后,新绿愈加浓厚。
- 秾华只暂留:繁华的景象短暂易逝。
- 却应留下等闲愁:最终留下的只是那无尽的闲愁。
- 令人双鬓秋:让人因愁苦而鬓发渐白,似秋天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木与春天的柔美联系,增添感情。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使其更为生动。
- 对仗:上下句相对,增强了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反映出内心的忧愁与惆怅,展现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生命与滋润。
- 春: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 柳花:代表柔美与生命的脆弱。
- 红与绿:红色象征繁华与美好,绿色象征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毛滂
- C) 苏轼
-
“秾华只暂留”中的“秾华”指的是什么?
- A) 繁华
- B) 霜华
- C) 冬雪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哪个?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答案
- B) 毛滂
- A) 繁华
- A) 春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定风波》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毛滂的《阮郎归》相比,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同样运用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但李清照的词更具女性化的细腻与柔情,而毛滂的词则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变化。这两种风格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