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秋晚东归,留吴会甚久,无一人往还者)》

时间: 2025-01-06 09:30:08

江接寒溪家已近。

想见秋琰,松菊荒三径。

目送吴山秋色尽。

星星却入双蓬鬓。

凫短鹤长真个定。

勋业来迟,不用频看镜。

懒出问人人不问。

绿尊倒尽横书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接寒溪家已近。想见秋琰,松菊荒三径。
目送吴山秋色尽。星星却入双蓬鬓。
凫短鹤长真个定。勋业来迟,不用频看镜。
懒出问人人不问。绿尊倒尽横书枕。

白话文翻译

在寒溪旁的家已经近在咫尺。我想见到那秋天的美景,松树与菊花生长在荒凉的三条小径上。
我目送吴山的秋色渐渐消逝,星星却悄然藏入了我的双鬓。
短小的野鸭与高大的白鹤真是分明。在事业上虽来得迟,但不必频频照镜子。
懒得出门去问询,大家也无人来问我。我将酒倒尽,躺在书桌上,只剩下横放的书卷。

注释

  • 寒溪:指寒冷的溪水,寓意环境的清冷。
  • 秋琰:秋天的美景。
  • 松菊:松树和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吴山:指的是吴地的山,代表特定的地理意象。
  • 凫短鹤长:描述野鸭和白鹤的身形对比,寓意着不同的生活状态。
  • 勋业:事业成就。
  • 绿尊:绿酒杯,象征饮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华,号青冥,宋代词人,生于绍兴,卒年不详。他以词风清丽见长,兼具豪放与细腻,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晚年,正值秋天,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以及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蝶恋花》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的开篇以“江接寒溪家已近”引入,带给人一种温馨而又清冷的感觉,仿佛在描绘一个秋天的黄昏,令人感到宁静却又略显忧伤。接下来的“想见秋琰,松菊荒三径”,则进一步突出了秋天的美丽以及自然的孤寂。

诗中提到“目送吴山秋色尽”,显示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而“星星却入双蓬鬓”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感受到的时光流逝与衰老的无奈。在“凫短鹤长真个定”中,短小的野鸭与高大的白鹤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人生的不同选择与命运的差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又流露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结尾部分“懒出问人人不问”,更是表达了对外界的漠然与自我的封闭,显示出一种对世事的无奈和对内心世界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接寒溪家已近:描绘自然环境,家乡的溪水与江水相连,暗示归乡之近。
  • 想见秋琰,松菊荒三径:表达对秋天美景的向往,松菊的荒凉突显孤独感。
  • 目送吴山秋色尽:目送美丽的秋色渐行渐远,体现时间的流逝。
  • 星星却入双蓬鬓:星星象征着光明和希望,隐喻年龄的增长。
  • 凫短鹤长真个定:对比不同的生命状态,体现人生的多样性。
  • 勋业来迟,不用频看镜:反思自己的人生,事业成就虽来得迟,但不必过于自责。
  • 懒出问人人不问:表现诗人的孤独和对外界的漠视。
  • 绿尊倒尽横书枕:饮尽绿酒,形象地表达对生活的沉醉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凫短鹤长”对比,突显人生的差异。
  • 拟人:将星星与鬓发结合,生动形象地表现时间流逝。
  • 象征:绿尊象征饮酒的乐趣,同时也隐喻逃避现实的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然与孤独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流逝。
  • 秋琰:代表秋天的美好与短暂。
  • 松菊:象征坚韧和高洁,同时也暗示孤独。
  • 吴山:特定地域的象征,引发乡愁。
  • 星星:象征光明与希望,同时也隐喻年华的逝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目送吴山秋色尽”所表达的情感是? A. 期待
    B. 失落
    C. 喜悦
    D. 无所谓

  2. “懒出问人人不问”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 A. 热情
    B. 孤独
    C. 快乐
    D. 忧愁

  3. 诗中“凫短鹤长”意在对比什么? A. 自然景色
    B. 生命状态
    C. 事业成就
    D. 情感体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展现了对逝去美好的思念与感慨。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对月的描绘,表达对人生的哲思与怀念。

诗词对比

毛滂《蝶恋花》与李清照《如梦令》
两首诗均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思。毛滂的诗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感受,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对情感的细腻描写,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共通之处。通过不同的意象和手法,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