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寿俞阶青探花》
时间: 2024-10-05 17:40: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齐天乐·寿俞阶青探花
作者:奭良〔清代〕
校书东观多耆俊,何如月泉吟社。
藜火吹青,苇航虚白,犹是玉堂潇洒。
儒生雍雅。向七伐书徵,三驱易假。
草长莺飞,十年荏苒似湍泻。
茶香书著满屋,有公孙能读,联步金马。
露幰嘉陵,星轺渭曲,饱看岧峣太华。
丹铅清暇。听递续添筹,凤池佳话。
我欲跻堂,一尊窥邺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东观书院的学术氛围,称赞了众多才俊的聚集,感慨其胜过月泉吟社的风雅。写到藜火映青,芦苇舟行在白色的水面上,依然是那样的潇洒。儒生们都很雍容雅致,向往七伐书的风采,三驱易假,草长莺飞的时节,十年光阴如急流般逝去。茶香书籍充满了整个房间,有公孙能读书,与金马联步。露水沾湿了嘉陵江,星光闪烁在渭水曲岸,尽情欣赏岧峣与太华的壮丽。丹铅清暇之际,听着不断续添的筹码,凤池里的美好传说。我想登堂,瞥见邺架的一角。
注释
- 校书:指校对书籍。
- 东观:特指东观书院,古代的一个读书场所,聚集了许多才俊。
- 藜火:指用藜草燃烧的火,形象地描绘了火焰的颜色。
- 七伐书:古代书法,意指书法的风采。
-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的景象,草木茂盛,莺鸟飞舞。
- 公孙:指公孙弘,古代儒生,象征才华。
- 丹铅:指红色墨水,象征书法的清雅。
- 凤池:寓意美好传说和雅致的聚会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奭良,清代诗人,精通诗词和书法,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清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之时,社会对读书人的推崇使得学术交流成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通过描绘书院生活,表达了对知识和文人雅集的向往。
诗歌鉴赏
《齐天乐·寿俞阶青探花》是一首充满书卷气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学术氛围的深切感受与思考。词中通过描绘书院中才俊的聚集,展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校书东观多耆俊”的开篇,便已直接点明了环境的优雅与人才的辈出。
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细腻的意象,如“藜火吹青,苇航虚白”,构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仿佛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现实又梦幻的境地。作者用“草长莺飞”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时间的流逝在这幅画面中显得尤为感人,十年的光阴如水般流逝。
此外,词中提到的“茶香书著满屋”,不仅描绘出书房的雅致,更传达出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浸润。后面“露幰嘉陵,星轺渭曲”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文环境的珍视。
最后一句“I欲跻堂,一尊窥邺架”,体现了作者渴望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的心情,既有对知识的追求,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展现了清代文人的雅致与深邃,既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呼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校书东观多耆俊:书院聚集了许多优秀的学者。
- 何如月泉吟社:与月泉吟社相比,东观的才俊更为出色。
- 藜火吹青,苇航虚白:描绘了书院外景,火光照亮青色,芦苇船在白色水面上漂流。
- 犹是玉堂潇洒: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显得高雅和潇洒。
- 儒生雍雅:儒生们的气质雍容大方。
- 向七伐书徵,三驱易假:仰慕书法的风采,追求真理和知识。
- 草长莺飞:春天的生机,万物复苏。
- 十年荏苒似湍泻:时间飞逝,如同急流般。
- 茶香书著满屋:房间里充满了书香和茶香。
- 有公孙能读,联步金马:有才华的人共聚一堂。
- 露幰嘉陵,星轺渭曲: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意境悠远。
- 饱看岧峣太华:欣赏高山的壮丽。
- 丹铅清暇:在清闲的时光中,享受书法的乐趣。
- 听递续添筹,凤池佳话:听闻美好的故事与传说。
- 我欲跻堂,一尊窥邺架:渴望参与其中,窥见更高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院比作高雅的殿堂,形象生动。
- 对仗:如“草长莺飞,十年荏苒”,形式上工整,内容上呼应。
- 意象: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形成和谐的整体。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学术的向往和对文化氛围的赞美,展现了清代文人追求知识与真理的精神,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观:象征知识的殿堂。
- 藜火:代表温暖与情感。
- 草长莺飞: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书香茶香:象征文化的浸润。
- 嘉陵与渭曲:自然的壮丽,象征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观”是指什么?
- A. 一种书法
- B. 一个书院
- C. 一种茶香
-
“草长莺飞”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秋天的萧瑟
- B. 春天的生机
- C. 冬天的寒冷
-
“我欲跻堂”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向往
- B. 对知识的渴望
- C. 对游玩的期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齐天乐》相似,均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文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后者则更强调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论诗词的意象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