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竿影如林立,湾环野渡横。
帆从村畔转,水绕地中行。
风静千艘稳,波澄两岸平。
我来缘乞米,又复向春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运河上的美丽景象:船桨的影子像树林一样高耸,水湾环绕着野外渡口。船帆在村子边缘转动,水流在土地中蜿蜒流淌。微风轻拂,千艘船只稳稳停泊,波澜不惊,两岸显得格外平静。我来这里是为了乞讨一些米粮,又一次迎来了春天的明媚。
注释:
- 竿影:指船桨的影子。
- 湾环:水湾环绕的样子。
- 乞米:乞求米粮,表示生活困顿。
- 春明:春天光明明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玮庆,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风光,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运河是当时重要的水路交通,诗人通过描写运河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春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运河的自然美。开头的“竿影如林立”描绘出船帆在水面上的倒影,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接着“湾环野渡横”,展现了水湾的曲折与自然的宁静,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水乡图景。诗中的“风静千艘稳,波澄两岸平”则通过对景物的静态描写,传达出一种安宁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水面如镜的平静与船只的稳重。最后一句“我来缘乞米,又复向春明”则将个人的生活与自然的景色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因生活困顿而来的无奈,以及对春天的美好憧憬,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整首诗在优雅的自然描写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待,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竿影如林立:船桨的影子在水面上映出如同森林般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水边的船只。
- 湾环野渡横:水湾环绕着渡口,突显出自然环境的宁静与宽广。
- 帆从村畔转:船帆在村边转动,暗示村庄与水路的紧密联系。
- 水绕地中行:水流环绕着土地,表现出水乡的特征。
- 风静千艘稳:微风不动,千艘船只稳稳地漂泊,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波澄两岸平:水波清澈,岸边平坦,反映出水乡的安详。
- 我来缘乞米:表达了诗人乞求米粮的生活现状。
- 又复向春明:期待春天的到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船桨的影子比作森林,形象生动。
- 对仗:如“风静千艘稳,波澄两岸平”展现了汉诗的工整对称。
- 意象:通过水、船、岸的意象传达出自然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生活困境的感伤,同时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竿影: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希望。
- 船:代表了生活的旅程与追求。
- 春明:象征着新生、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竿影如林立”中“竿影”指的是什么?
- A. 船的影子
- B. 树的影子
- C. 山的影子
-
诗中提到的“乞米”反映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 A. 富裕
- B. 困顿
- C. 快乐
-
“风静千艘稳”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 A. 风很大,船不稳
- B. 风很小,船很稳
- C. 船都沉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鹿柴》
-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与王玮庆的这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空灵之美,而王玮庆则强调水乡的宁静与生活的艰辛。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特色,值得深入比较。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
- 王玮庆相关的诗集
- 诗词鉴赏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