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晤彭躬庵先生即送归》

时间: 2025-01-01 16:00:18

曾向冬心见树庐,人间万事一编书。

相看此际天难问,却喜耆年鬓未疏。

浩荡秋空涵日月,清泠江水辨龙鱼。

布帆风满君归去,万里行云自卷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向冬心见树庐,人间万事一编书。
相看此际天难问,却喜耆年鬓未疏。
浩荡秋空涵日月,清泠江水辨龙鱼。
布帆风满君归去,万里行云自卷舒。

白话文翻译:

我曾在冬天的心中看到那树下的小屋,人世间的万事就像一本书。此时此刻,尽管天空难以询问,但我却欣喜于你的白发尚未稀疏。浩荡的秋空包容着日月,清澈的江水分辨着龙与鱼。满帆的船风送你归去,万里云行自如卷舒。

注释:

  • 曾向冬心:曾经在冬天的心境。
  • 树庐:树下的茅屋,象征隐居生活。
  • 万事一编书:比喻世间的事情如同书本一般,可以翻阅。
  • 耆年:年长之人,指的是年纪较大的朋友。
  • 鬓未疏:鬓发尚未稀疏,指年长而仍然精神。
  • 浩荡秋空:开阔的秋天的天空,象征广阔和自由。
  • 清泠江水:清澈而凉爽的江水,形象生动。
  • 布帆风满:扬帆起航,形象地描绘出归去的情景。
  • 万里行云自卷舒:远处的云彩自然地卷舒,象征着自由和顺畅的旅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文鼎(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他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作品多涉及友情和人生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友人即将离去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友谊的珍惜。诗中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欣慰。

诗歌鉴赏:

《喜晤彭躬庵先生即送归》是一首抒发友情和送别情感的诗。诗的开头,通过“曾向冬心见树庐”的描写,引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暗示了岁月的流逝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珍贵情谊。“人间万事一编书”则用比喻表达了世事如书,人生如梦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紧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祝福,虽然岁月无情,但“却喜耆年鬓未疏”,显示出对友人健康长寿的喜悦,流露出一种温情和深厚的友情。接下来的“浩荡秋空涵日月,清泠江水辨龙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象征着人生的广阔与自由,寓意着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犹如浩瀚的天空与清澈的江水,永恒而弥足珍贵。

最后,诗人以“布帆风满君归去,万里行云自卷舒”结束,描绘出友人扬帆远行的场景,既有送别的惆怅,又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首诗通过细腻且丰富的意象,传达出深厚的情感,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向冬心见树庐:回忆过去,冬日里看到那树下的小屋,感受到隐居的宁静。
  2. 人间万事一编书:世间万象如书本一般,寓意人生的经历与教训都可供参考。
  3. 相看此际天难问:此时此刻,面对天空,人生的意义难以一问。
  4. 却喜耆年鬓未疏:但我欣喜于你年岁虽长,头发仍然未见稀疏,代表健康。
  5. 浩荡秋空涵日月:描绘开阔的秋天空,包容着日与月,象征着广阔的胸襟。
  6. 清泠江水辨龙鱼:清澈的江水中,能分辨出龙与鱼,象征着明澈的智慧。
  7. 布帆风满君归去:友人扬帆起航,风满帆,象征着归途的顺利。
  8. 万里行云自卷舒:远处的云彩自由地卷舒,象征着无拘无束的旅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世事比作书本,强化了对人生的思考。
  • 拟人:让自然景象“卷舒”,赋予了情感。
  • 对仗:如“浩荡秋空”与“清泠江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庐:隐居的象征,代表恬淡的生活。
  • 秋空:广阔与自由的象征,寓意无尽的可能。
  • 江水:清澈与智慧的象征,代表明了的思维。
  • 布帆:归途的象征,代表期望和未来的旅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曾向冬心见树庐”中“冬心”指的是什么?

    • A. 冬天的心情
    • B. 冬天的树木
    • C. 冬天的房屋
  2. “人间万事一编书”中,诗人用什么比喻人生?

    • A. 一本书
    • B. 一首诗
    • C. 一幅画
  3. 诗中“布帆风满君归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悲伤
    • B. 欣喜
    • C. 忧愁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美好。
  • 王维的《送别》,表达了送别时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梅文鼎的《喜晤彭躬庵先生即送归》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梅文鼎更侧重于友谊的情感,而王之涣则强调壮丽的景色与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梅文鼎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