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调相思引》

时间: 2025-01-06 11:09:47

滴尽莲花夜漏残。

相思拍遍小阑干。

吹箫人去,碧月又团圞。

莫向华胥寻睡蝶,梦魂飞不倒长安。

枕函倦倚,曲曲是关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滴尽莲花夜漏残。相思拍遍小阑干。吹箫人去,碧月又团圞。莫向华胥寻睡蝶,梦魂飞不倒长安。枕函倦倚,曲曲是关山。

白话文翻译:

夜已深,莲花的滴露已经停止,思念之情在小栏杆上不断拍打。吹箫的人已经离去,碧色的明月又变得圆润。不要在华胥的梦境中寻找那只沉睡的蝴蝶,梦中的魂魄依然无法回到长安。倦怠地依靠在枕头上,心中满是曲折的关山。

注释:

  • 滴尽:滴落完毕,形容时间的流逝。
  • 莲花:象征清纯、思念的对象。
  • 夜漏:夜晚的流逝,漏是指时间的流失。
  • 小阑干:小阳台或小栏杆,体现出一种孤独的环境。
  • 吹箫人:指代那个曾经陪伴的人,音乐的象征。
  • 华胥:古代传说中的美梦之地,象征美好的幻想。
  • 长安:古都,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 枕函:枕头,心中所思的寄托。

典故解析:

  • 华胥:出自《山海经》,华胥氏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代表梦幻与理想的境地,常用来形容美好的追求。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安宁,常指代思念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我佩,清代女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其诗词风格细腻,情感真挚,善于描绘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琴调相思引》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女性地位相对低下,诗人通过词作表达个人情感与对自由的渴望,同时反映出社会对女性感情的压抑。

诗歌鉴赏:

《琴调相思引》展现了深切的思念与孤寂的情感。开篇“滴尽莲花夜漏残”以时间的流逝引入,莲花的滴露象征着思念的细腻与无奈,令人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愁苦。接下来的“相思拍遍小阑干”更是将思念之情具体化,描绘了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倚栏的孤独感。

“吹箫人去,碧月又团圞”中,吹箫的人象征着曾经的陪伴与快乐,一旦离去,留下的只有冷清与思念。明月的团圆则与失去的亲情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离别的痛苦。

“莫向华胥寻睡蝶”一句,警示自己不要沉迷于美好的幻想,华胥之梦虽美,却终究无法替代现实中的失去。最后两句“梦魂飞不倒长安,枕函倦倚,曲曲是关山”将情感推向高潮,梦魂无法归故里,倦怠的心情被山川阻隔,展现出一种无力感与对往昔的追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富有诗意的意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滴尽莲花夜漏残:时间流逝,思念如露水般细腻。
  • 相思拍遍小阑干:思念之情在小阳台上显得尤为明显。
  • 吹箫人去,碧月又团圞:曾经的陪伴已离去,月亮显得更为圆满却更显孤独。
  • 莫向华胥寻睡蝶:不要沉迷于美好的幻想,现实更为重要。
  • 梦魂飞不倒长安:心中思念无法归去,长安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 枕函倦倚,曲曲是关山:倦怠中,心中的思念如山川般遥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滴露,展现情感的细腻。
  • 拟人:赋予月亮以情感,增加诗的感情色彩。
  • 对仗:如“吹箫人去,碧月又团圞”,对称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思念与孤独的主题,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通过自然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展现出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花:清纯、思念。
  • 吹箫:音乐、陪伴。
  • 碧月:孤独、思念。
  • 华胥:幻想、美好。
  • 长安:归宿、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滴尽莲花夜漏残”中的“滴尽”是什么意思?

    • A. 滴落完毕
    • B. 滴水声
    • C. 滴水成冰
  2. “吹箫人去,碧月又团圞”中,碧月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友情
  3. “梦魂飞不倒长安”中的“长安”指代?

    • A. 一座山
    • B. 古都
    • C. 一种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

诗词对比:

《琴调相思引》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但李清照更多描绘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爱情的渴望,而赵我佩则通过自然景物渲染出深沉的孤独感,二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赵我佩诗词集》